垃圾分類,平谷如何“突圍”

2020年08月31日08:00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垃圾分類,平谷如何“突圍”

  本報記者 朱鬆梅

  僅用4個月,全區的家庭廚余垃圾分出率就從3.4%提升至15.8%。平谷區交出的垃圾分類成績單足夠漂亮!

  “小事”不小,它的很多環節都牽動著每個家庭,反映著社會文明程度,也考驗著基層治理水平。在這大桃飄香的季節,記者走進平谷,看它如何破解這些難題,實現垃圾分類“突圍”。

  “三分法”守桶不留死角

  濱河街道怡鑫家園小區的桶站,乍看起來似乎並沒什麼特別。

  在社區黨支部書記王玉榮的指引下,記者才注意到桶站一側挂有A4紙大小的本子,這是該點位的守桶輪值表。翻開細看,不禁驚訝於它的細致:從7時至20時,全天被劃分為五個時段。每個時段由誰來守桶、誰來巡查,全部寫得明明白白,責任到人。

  小區共6組桶站,每天守桶時長13個小時,如此巨大的工作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王玉榮給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除了物業指導員之外,居委會還發動退休黨員、在職黨員、居民代表、學生等力量在非高峰時段補缺,共有超千人報名守桶。過去1個月,實際排班約500人,總時長2400小時。

  參與者多了,每個人肩上的擔子自然就輕了。安排輪值表時,居委會還會考慮志願者的實際情況,盡量就近、就便安排值守。

  分時段、分群體、分站點,這種起源於濱河街道的“三分法”守桶模式,如今正在平谷全部147個小區推廣,實現“守桶”在規定時間不斷崗,值守不斷人。

  細節定成敗。記者踏訪平谷多個小區,發現幾乎每個桶站都做了簡單改造:垃圾桶上方垂下一隻手環,輕輕拉動桶蓋就能打開。廚余桶內側還焊上了以鋸條制成的簡易“破袋”器。

  “垃圾分類本來就困難重重,所以更不能在投放階段給居民添堵。”興谷街道騰龍源城小區物業負責人說,他們為此動了不少腦筋,所有改造措施都由物業員工完成,“成本不高,效果挺好。”

  黑榜堵住“破窗效應”

  今年5月,本市正式實施垃圾分類。起初,不少人摩拳擦掌積極參與。可時間一長,不免滋生懈怠情緒。

  “新鮮勁兒一過,就到了爬坡過坎的階段。這時候必須得頂得住、跟得上,一鼓作氣不鬆勁兒。”平谷區相關負責人說,垃圾分類有“破窗效應”,哪怕隻有少數人鬆懈,也會迅速“傳染”給更多人。

  平谷鎮迎賓花園小區門口,宣傳欄上張貼著大幅“紅黑榜”。社區黨支部書記曹晶群說,哪個樓門分類不到位,臟亂差的照片就會出現在黑榜上,讓居民紅紅臉、出出汗。

  5月底,19號樓登上黑榜。居民臉上挂不住了,包樓社工也迅速行動起來,再次入戶宣傳,周末聯合在職黨員開展垃圾分類小游戲。很快,19號樓就退出了黑榜。

  在平谷區級層面,也同樣有著這樣一套嚴格的督查排名機制。區裡組建了垃圾分類專班,對各街鄉鎮開展了9輪次檢查。同時,第三方機構每周都要開展全覆蓋暗訪,聚焦桶站、標志、精准投放等內容,為147個小區打分排名。

  “滿分100,很多小區起初隻得30分。”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說,這樣的暗訪至今已累計13輪次,發現問題點位2306個。針對屢出問題的物業或社區,先后進行模擬處罰、紀委約談、立案處罰。

  不久前,興谷街道衛生科、紀委聯合約談了某物業公司。短短兩周,該公司迅速整改,其管理的兩個小區均“逆襲”為80分。邊巡查、邊整改,以排名倒逼精准分類。在最近一輪暗訪中,有73個小區拿到滿分,佔總數的約50%。

  百個村庄試點垃圾不落地

  村口濕地蘆葦叢生,街頭巷陌干淨整潔,路邊是大片的嬌艷玫瑰。大興庄鎮良庄子村秀麗得如同南方村庄。

  幾個月前,這裡可沒那麼漂亮。家家戶戶門口擺著一隻敞蓋垃圾桶,不但沒有分類這一說,垃圾有時還隨風飄飛,招來蚊蠅。

  “農村住得散,不適合照搬‘專人守桶’的模式。”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說,以良庄子為例,全村才160戶家庭,“桶站設少了,大家就得跑遠兒﹔如果多設幾個,值守成本又太高。”

  四個月前,大興庄鎮以良庄子、周庄子、西柏店為試點,推行“垃圾不落地”,即撤掉家門口的垃圾桶,改為保潔員上門收集。

  清晨6時30分,保潔員徐清花騎上三輪車,載著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兩個桶,開始走街串巷收垃圾。她是本村人,對家家戶戶都熟悉,敲敲門喊聲叔叔嬸子,大伙兒紛紛把分好的垃圾拿出家門。偶爾碰到分不好的村民,徐清花還會手把手指導。

  起初,也有居民難以適應垃圾分類。村黨支部書記張海華說,村兩委和街巷長先后四次入戶動員,還跟著保潔員一起收垃圾。不久前,良庄子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垃圾分類被寫進了村規。

  如今,良庄子村村民的垃圾分類參與率和精准投放率,均達到了90%。到今年底,平谷全區將有100個村庄試點“垃圾不落地”。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