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帶上兩座公園簽訂結對協議

頤和園向副中心輸送歷史名園“繡花經”

2020年07月25日08:30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頤和園向副中心輸送歷史名園“繡花經”

本報記者 王海燕

本市大運河文化帶上的兩座知名公園——頤和園和大運河森林公園,7月23日簽訂了結對幫扶協議。作為北京歷史名園的頤和園將向大運河森林公園輸出公園精細化管理的“繡花”經驗,並帶動副中心其他公園提高服務和管理水平。

這次結對活動由市園林綠化局牽頭舉辦。“北京城區公園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相比較之下,郊區這幾年雖然新建了不少公園,但在管理和服務上還存在不少‘短板’。”市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高大偉介紹。日前,市園林部門發動11家市屬公園和郊區公園建立結對幫扶機制,頤和園和大運河森林公園是全市首個幫扶對子。

之所以選擇頤和園和大運河森林公園結對,並不是“拍腦門”的“拉郎配”。“兩座公園都坐落在大運河文化帶上,都有大面積的水域,在日常管理和對游客的服務上有很多共通之處。”高大偉介紹。因為具有共性,幫扶才能更精准,被幫扶的一方也才能學到最需要的東西。

就在結對前一天,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王岩,就帶著大運河森林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到頤和園登門“拜師”。“和頤和園這樣的老牌兒公園相比,我們確實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一行人在頤和園中邊看邊議。普通游客眼中的景兒,在他們眼中都是活兒:人家的水域是怎麼管理的?樹木花草是怎麼養護的?古樹古建雲集的園子是如何處理樹與建筑的矛盾的……

王岩介紹,大運河森林公園已開放近10年,在通州算是不錯的公園,但和歷史名園一比,在管理和服務上仍存在不少“短板”。當前,通州大運河正在積極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這對公園的基礎設施、管理機制、運河文化挖掘弘揚等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時候向頤和園“拜師取經”,可謂正當其時。

相較於大運河森林公園的“年輕態”,頤和園是歷史悠久的皇家園林,並且早在10多年前就已躋身國家5A級旅游景區。頤和園公園副園長周子牛說,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頤和園已經積累了相當系統的公園管理經驗,“願意毫無保留地輸送給大運河森林公園。”

頤和園的豐富管理經驗涵蓋綠化養護、設施維護、服務管理、運營管理、古樹名木保護、文物保護、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信息化建設等方方面面,“我們將根據大運河森林公園的實際需要,缺什麼補什麼,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

眼下,頤和園和大運河森林公園已經初步制定了雙方的交流計劃,擬通過走訪調研、按需“教學”,進一步提升大運河森林公園的品質和服務管理水平。

按照結對計劃,頤和園的精細化管理經驗並不僅僅定向輸出給大運河森林公園,“將以傳幫帶的形式,輻射到城市副中心范圍內的各個公園。”高大偉表示。

近年來,城市副中心園林綠化建設進入快車道,幾年間新增綠化面積21.6萬畝,森林覆蓋率從“十二五”末的28.4%提高到33%﹔人均公園綠地從12.82平方米增加到19.31平方米﹔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從72.53%提高到91.46%。區域內的各類公園綠地達到58處。

公園建起來了,后期管理是個難題。無論是大尺度的東郊森林公園、台湖萬畝游憩園、張家灣公園、馬駒橋濕地公園,還是坐落在城區的西海子公園、永順城市公園等,如果疏忽了后期管理,那麼前期的巨大資金投入和辛辛苦苦換來的綠化美化成果將付之東流。

“公園管理是一個非常精細的活兒,什麼類型的公園怎麼管,都有自己的門道,並且還要不斷融入新的發展理念。”市園林綠化局局長鄧乃平表示。他舉例,公園裡小到一棵雜草該怎麼處理,現在都已成為一個課題。作為本地的鄉土植被,雜草有雜草的生態價值,絕不能再一割了之。包括秋天公園裡的落葉也不再像過去一樣為防火全部清掃干淨,而是更多地考慮落葉覆蓋地表帶來的景觀、生態效果。“公園的精細化管理需要專門的人來琢磨,包括管理機構怎麼設置,人員怎麼調配,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公園管理體制機制問題,需要各個公園之間互相交流借鑒經驗。”

繼頤和園和大運河森林公園結對后,香山公園、景山公園、北海公園、天壇公園、陶然亭公園等北京市屬公園,都將和郊區公園開展結對幫扶,在精細化管養、人性化服務、專業化服務、智能化管理方面幫郊區公園再上新台階,從而為市民提供更高品質的綠色休閑服務。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