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地鐵站入口附近改造后的杆體。
雍和宮大街路側嵌置在牆體中的電箱。
本報記者 王天淇
一根路燈燈杆上不光懸挂著路燈,還裝配了交通、治安視頻監控探頭,路牌和公廁指示牌等設施﹔人行步道上的“攔路虎”電力箱也藏進了路邊的小樹林……東城區雍和宮大街“多杆合一、箱體三化”改造讓街道恢復了干淨敞亮。記者從市城管委了解到,“多杆合一”及電力箱體“三化”改造今年將在朝陽區CBD、海澱區中關村西區等地20余條道路重點推廣。
從233根杆子精簡到77根
“一個小胡同口最多有五六根電線杆子,穿來穿去像走迷宮。”這說的,就是“多杆合一”改造前的雍和宮大街人行步道。
那時候,900多米的雍和宮大街林林總總立著233根各類杆體,路燈杆、標志杆、監控杆、信號燈杆,各類杆體樣式不同,安裝地也不同,到了晚上,常有路人不小心撞上,存在極大安全隱患。
去年,市城管委、東城區城管委以雍和宮大街為試點,開展“多杆合一”整治改造。通過合理布局,按照就近合並的原則,選一根杆體作為“母杆”,將路燈、監控探頭、路牌等設施整合到一根杆體上,其余拔除。“選擇母杆的時候按照電車杆、路燈杆、交通設施杆的順序優先選擇,但是到底哪種杆作為母杆也不固定,要根據當地的實際因地制宜。”市城管委景觀處副處長陳龍介紹。
整治改造后,雍和宮大街原本的233根杆體精簡為77根,人行步道恢復了敞亮。
電力箱藏入路側小樹林
從地鐵5號線雍和宮站G出口向外走不遠,林蔭小路的北側小樹林裡藏著一個佔地1平方米多的電力箱。這是去年雍和宮大街路側景觀改造成果之一——電力箱體“三化”改造提升。
“這個電力箱原來是在道路南側的,佔地面積也大很多。在電力公司的支持下,把箱體從路南挪到了路北,箱體面積小了,不佔路了,原本這一大片兒都是停車的地方,整治之后還新建了口袋花園。”東城區城管委副主任王濤介紹,電力箱體改造是與“多杆合一”改造同時進行的。所謂“三化”,是指隱形化、小型化、景觀化。王濤說,電力箱體改造採取“一箱一案”的方式,利用路側綠化景觀讓箱體隱形,受條件限制無法實現隱形化的,有些放進了周邊胡同的居民院牆內,有的則在電力箱體外側砌上灰磚,盡量與周邊環境協調。
如今,雍和宮大街電力箱體由原有的103台精簡為66台,並且全部退出人行步道。
多個重點區域將改造
今年,兩項改造將逐步鋪開。其中東城區東四南北大街、朝陽區CBD、海澱區中關村西區等地20余條道路的“多杆合一”和核心區重點區域、道路100余處電力箱體“三化”的治理將作為推廣重點。市城管委會同交通、交管、公安、規自、園林等部門近日發布《北京市城市道路多杆合一工作導則》和《北京市城市道路電力箱體三化設置要求》。城市道路“多杆合一”和電力箱體“三化”改造,有了統一指導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