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內蒙醫生曹柏龍:讓牧民在家門口享受中醫診療服務

2020年07月14日21:29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在科右中旗人民醫院,曹柏龍為當地患者診斷病情。(通州區委宣傳部供圖)

人民網北京7月14日電 讓“簡、便、驗、廉”的中醫藥在健康扶貧攻堅戰中發揮獨有優勢,在疫情防控中帶領團隊沖在一線——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援蒙醫療骨干曹柏龍,將傳承千年的中醫藥與新時代的扶貧攻堅戰相結合,促進中醫藥特色在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生根發芽。當“曹一針”的名字在牧民中流傳時,曹柏龍說:相比自己獲得的認可,自己在援內蒙幫扶過程中學到的更多。

去年9月,通州區委組織部、衛健委組織新一輪醫療骨干參加京蒙幫扶工作,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腎病內分泌三區主治醫師曹柏龍積極報名。帶著堅定的信念,10月9日,曹柏龍來到了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人民醫院。科右中旗人民醫院,位於科爾沁草原,是一所二級甲等綜合醫院,服務著科右中旗26.5萬人口,其中蒙古族人口佔86%以上。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中風、支氣管炎、胃潰瘍、頸肩腰腿痛等疾病在這裡十分普遍。

原來科右中旗中醫非常缺乏,想看中醫、吃中藥很難,幾乎找不到開中藥的醫生,當地許多老百姓的慢性病,比如頸肩腰腿痛、胃脘痛等經常是忍著或者吃一些止痛藥物緩解,或者做一些康復理療,但是疼痛改善程度有限。這時,中醫藥特色在疑難雜症的診療中就發揮了作用。

曹柏龍來到科右中旗人民醫院后,挂職該院的副院長,負責組建中蒙醫療團隊,開設了擁有30張病床的中蒙醫療新區,將中醫藥特色優勢技術傳授給中蒙醫療團隊成員。此外,他還教授多名科右中旗衛生院和鄉村醫師使用針灸為患者解除病痛。

科右中旗的許多群眾看病不像北京這樣方便,很多人看一次病,都要從二三百裡的地方趕到醫院。曹柏龍覺得,在北京那樣“先扎一針或者吃幾副中藥試試,不緩解的話改天再過來”的看病方式不適合當地實際。“路途太遠,群眾交通和時間成本太高,必須找到既方便他們,又能快速見效的方式。”曹柏龍不停地琢磨、研究如何提高技術水平,提高臨床療效。結合自己所學,他總結出像腰椎間盤突出、胃脘痛這一類的疾病,盡量要做到:一針止痛,當時見效﹔一針下去,立竿見影﹔幾副中藥,稍加鞏固。

30多歲的患者柴某本為家中的頂梁柱,卻患有較嚴重的高血壓病、心功能不全、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進行腰椎手術治療后,出現了腹脹、下肢水腫、喘憋等症狀,行動遲緩,幾乎喪失了勞動能力。初次接診時,曹柏龍建議住院,但了解到他家中妻子待產、父母年邁,無法住院的情況后,曹柏龍又為他量身定制了中西醫結合加針灸的治療方案。為了跟進病情,曹柏龍還和患者互留了微信、手機號碼,每天了解血壓變化、症狀改善情況。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周的精心調理,患者的症狀明顯減輕,漸漸地恢復了正常生活。

曹柏龍以技術急群眾所急,解群眾之難的初心,很快受到當地群眾的認可,當大家把“曹一針”這個稱號送給他時,他激動地說:“這是在援蒙過程中我得到的最大認可。”

同時,曹柏龍還同科右中旗當地醫院的專家一同進行聯合義診、下鄉義診,為國家建檔貧困戶送醫送藥、下社區開展防疫知識講解。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新組建的中蒙醫療新區承擔起診治普通發熱患者的重要任務。春節放假回家探親的曹柏龍因疫情無法正常返蒙支援,今年3月9日,接到可以返蒙的通知后,他沒有絲毫遲疑,背上行囊回到了科右中旗人民醫院,14天隔離期滿后,便帶領團隊沖上了一線,運用湯藥、針灸等各種中醫藥技術,參與到為發熱患者的診療中。

科右中旗人民醫院缺乏消化內科,今年5月,曹柏龍整合胃鏡室等各方資源,由他領銜挂牌成立消化內科,建設以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等為中醫優勢病種,以中蒙醫、中西醫結合為發展思路,以中醫藥、針灸為特色的新型科室。他每周組織科室學習,輪流授課,為新成立的科室購置專業圖書和教學模型,逐漸提升了科室醫生的臨床、科研和教學水平。

目前,在曹柏龍的帶領和推動下,多項京城特色的中醫藥服務技術,均在科右中旗人民醫院落地生根,填補了當地醫院中醫及針灸操作方面的空白,深受當地患者喜愛。

(責編:尹星雲、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