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2023年北京十六区将干这些事【2】

西城区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工作中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坚决维护核心区安全稳定。纵深推进“长安计划”3.0版实施,强化政治中心区一体化防控。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完善风险地图预测预警和精细管控功能。
系统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整治提升,推动21个老旧小区管线更新改造,强化城市生命线“一网统管”,推进道路空洞检测、大中修等工作,提升交通系统韧性,提高城市安全运行水平。
积极服务中央政务和协同发展。完善多层级对接驻区单位“大外联”机制,深化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在区街政务服务大厅专窗工作模式,提升精准服务水平。强化与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协同联动。
着力强化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全方位服务保障北交所扩容提质,支持北交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放大北交所功能外溢效应,打造全链条、全周期北交所金融生态圈,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中小企业,服务支持优质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北交所上市。
加快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建设。发布“金科十条”2.0政策。推进北京金融科技中心等主题楼宇改造,提升产业承载力,加强西直门外文化休闲广场等商务配套设施建设。启动中关村西城园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工作。
全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示范区。紧抓央企数字化转型机遇,服务领军型企业落地。以马连道国际·茶·数字孪生街区建设为契机,推动马连连会客厅平台作用不断深化。
全面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提升西单金融街、前门大栅栏、地安门外等重点商圈活力,推动商圈数字化转型。做实传统商业“一店一策”,全力推进汉光百货、西单商场改造提升。激发老字号新活力,推动老字号治理结构升级、经营模式创新、文化传承保护。
高标准推动“两区”项目引进落地。高标准推进“产业+园区”开放、“项目+企业”落地、“品牌+品质”提升,争取更多先行先试政策和标志性突破性项目落地,保持引进优质重点项目和企业不少于100个,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积极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落实北京数字服务行动,持续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加快“一件事一次办”场景应用。
贴心做好养老托幼服务。出台居家适老化改造实施细则。规范家庭养老照护床位专业照护和智慧服务,增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500张。织密“父母食堂”服务网络,安装“一键呼”1.8万部。强化养老服务监管,建立准入、评价、退出综合监管机制。
用心办好人民满意有温度的教育。大力发展“小而精”“小而美”特色校。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编制“周转池”,试行幼儿园“员额制”,推动“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育德能力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和实践研究示范区”建设。
精心建设更高水平健康西城。完成月坛体育中心运营、德胜体育中心改造,每个街道新增体育场地设施不少于1片。加快护国寺中医院一分部、展览路医院局部和复兴医院发热与急救中心改造。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月坛、金融街两个健联体试点建设并加以推广。
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实施核心区控规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启动街区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编制,抓好长安街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景观优化和风貌塑造。完成5万平方米拆违任务,保持新生违建零增长、“开墙打洞”动态清零,争创“基本无违法建设区”。
扎实有序开展城市更新。在椿树街道探索以片区为单元的更新机制。加速推动市级重点项目落地,完成德胜门内大街空间品质综合提升,启动天桥广场公共空间及环境改造更新。持续推进申请式退租、申请式换租,完成户数不少于1000户。完成250座三类公厕品质提升。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确保五个国家及市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体水质年平均达标率100%。开展受污染建设用地风险管控,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因地制宜推进“留白增绿”,新增城市绿地5000平方米、屋顶绿化5000平方米、垂直绿化1000延长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8%。
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完成北海医院、地安门派出所等降层改造,推进鼓西地块织补等工作,启动育才学校新址建设,启动庆成宫文物征收项目,完成育才学校宿舍和血液中心宿舍楼征收工作。启动绍兴会馆、圣祚隆长寺等7处文物修缮工程,完成真武庙、梨园公会等6处在施项目。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