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妆”后亮出新风貌 北京西安门大街成为开放的“建筑博物馆”

人民网北京11月30日电 (鲍聪颖 马萨)便道上的停车桩“卸”去了长期占据便道的私家车,形成慢行优先的“静稳街区”;以红楼公共藏书楼为首的建筑群也已“卸”下曾经的灰浆,传统四合院建筑风格、民国时期、建国后各个时期的建筑纷纷亮出本来面目……11月29日,经过交通疏通、建筑修缮、业态调整等一系列改造提升后的西安门大街正式亮相,这条曾经的北京皇城主干道,更加充分地展现着什刹海的文化风貌,成为开放的“城市建筑博物馆”。
交通“顽疾”被根治 西安门大街静下来
东起府右街,西至西四南大街,全长800米的西安门大街,曾是连接皇城内外的重要通道,也是展示核心区古都风貌的重要街道。在改造提升前,这条街道一直被“两头堵”的交通问题所困扰。
今年4月开始,西安门大街针对交通堵点问题开展改造。属地街道牵头,指挥部统筹协调,召集区城管委、交通支队、规自分局、商务局等24家单位共同研究解决问题。首先对当地交通流量、非机动车秩序、停车资源和居民停车需求进行了调查摸排,梳理了停车位、共享单车入栏结算及阻车设施优化等信息。“一开始,我们'吹哨'吹得最多的就是区交通支队和城管委。”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徐金国说。
在停车方面,考虑到东侧十字路口交通流量较大,在西段南侧保留了部分停车位,并协调附近停车资源,利用夜间共享车位等方法,解决居民的停车诉求。
在硬件方面,大街两侧便道上重新梳理出183个挡车桩、用香槟色栏杆划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界限、设立针对共享单车的电子围栏,同时增设违停探头,利用居民停车自治等方式,进一步疏通堵点,形成慢行优先的“静稳街区”。
历史建筑风貌露出“原样” 打造开放博物馆
西安门大街从元代始建,每个时期都有历史痕迹留下,集中了传统四合院建筑以及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建筑。为了让各时期的历史痕迹重现,此次提升针对相应的建筑风貌,实施不同的“卸妆”方案,打造开放的城市建筑博物馆。
“我们以真实性、完整性为原则,在对现状肌理实施最小化扰动的基础上,抓住红楼电影院、美廉美超市等重要点位,对沿街建筑立面按照保留、改善、整饰的类别实施‘微修缮、微改善、微更新’。”西安门大街改造的总设计师北京建筑大学丁奇教授说。
丁奇介绍,在实施建筑风貌“卸妆”的83个点位中,除了4处保护修缮点位和2处更新点位之外,“微修缮、微改善、微更新”比例约占93%。
位于西四路口的红楼公共藏书楼,曾是北京市第一家宽荧幕立体影院、第一家“无障碍影院”。“藏书楼原来的灰墙面都是喷涂过的,掩盖了建筑原有的墙面肌理。”丁奇说,对其的提升就是进行精细打磨,去掉了表面灰浆,露出建筑本真风貌。经过一个多月的打磨,400多平方米的墙面露出了旧有的红砖墙。仔细观察,红砖砖面依稀可见具有时代感的标语、口号字样。再如西安门大街141号的一处清末风格的小院也露出了曾经的券门。这座砖雕门楼的匾额出自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的手笔,露出真容的斑驳砖拱券仿佛在诉说着世纪的沧桑变迁。
沿街的传统四合院建筑风格、民国时期、建国后各个时期的建筑纷纷亮出本来面目,走在西安门大街上,就像踏进一座开放的城市建筑博物馆。
此外,与红楼公共藏书楼遥相对应的速8酒店及美廉美超市在整治提升前的建筑立面为杂乱无章的商业广告,外墙面历经多次改造,各段风格迥异,各类商业小门脸的门窗样式多种多样。此次提升后,门窗与对面的红楼协调统一,提升了商业空间品质。
进行适老化改造、增设无障碍设施 提升业态保障民生
在把街区静下来、慢下来的同时,西安大街的提升也没有忘记要满足老百姓的基本民生需求。针对沿街八成以上门店为区属企业产,明确“关停一批、合并一批、调整一批、转型一批、保留提升一批”五个一批思路,围绕控规推进“五个一批”分类调整,将街区治理提升与功能业态提升有机结合。
速8酒店,原有13个小门店,环境杂乱不堪。此次提升,推动其向精品化转型,将13个小门店调整为以文化为主题的2个商业业态。“下面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街区业态准入和退出标准,建立长效管控机制。” 西城区商务局四级调研员邵自军表示。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研究院城市更新分院副院长史琦介绍,项目中开展了十几处民生改造,包括适老化改造、无障碍改造、下沉院落改造等,增加了街区宜居性。“西安门大街119号院居住着十几位老人,有的已经八十多岁,其中不乏腿脚不便、需要依靠轮椅的老人。原先,这个院落的出口为楼梯台阶,此次改造中,将台阶改为了平缓的坡道,让轮椅可轻松进出。”
此外,西安门大街基础设施优化以“小改变、大影响”为原则进行精细化设计、节约成本,做到修补为主、更新利用、精准减杆,减少各类交通标示立柱24根,减杆率19.8%。合理利用整治实施后的公共空间,见缝插绿,增加7处绿地面积约406平米,提升街区活力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