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文化

北大红楼修缮“形神兼备” 红色革命旧址焕发时代光彩

李博

2021年07月11日10:53 |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小字号

北大红楼屋面垂脊随色。首开房地集团供图

北京大学红楼(以下简称北大红楼)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正在那里展出,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成为北京热门红色打卡地。

这座红色建筑历经百年风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更好迎接公众参观,2020年9月末,首开房地集团与中建八局携手承担北大红楼保护修缮工程,他们秉持“修旧如旧”最小程度干预百年建筑的理念,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历时70天完成加固修缮,让红色革命旧址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北大红楼屋面瓦件调整。首开房地集团供图

“形的修缮”:拿出绣花功夫实现最小干预

北大红楼坐北朝南,整座建筑呈工字形,为砖木混合结构,1961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后的岁月里,北大红楼进行过多次保护修缮。此次主要是在保持建筑原有基础上进行加固、修补、油饰,并对楼内老旧电气管线进行更换和改造等。

落成于1918年的北大红楼已是“百岁高龄”,文物众多,那里的一砖一石、一门一窗,甚至是踩上去吱吱作响的木地板,都承载着珍贵而厚重的红色记忆。如何最大程度保护恢复北大红楼的历史风貌,又做到对百年建筑的最小干预,成为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巨大挑战。

“老建筑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不能损坏,我们从进驻现场开始就下定决心,拿出‘绣花’的细致功夫,让施工不伤害到文物本体,从而达到最小干预的效果。”首开房地集团古建分公司北大红楼修缮工程项目经理陈会征说。

首开房地“主外”,中建八局“主内”,尽管两家单位分工不同,但目标却一致,那就是尊重历史,尽最大努力还原建筑百年风貌,让步入北大红楼的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一百年前的历史氛围,寻访厚重的红色记忆。

首开房地集团与中建八局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党员先锋队的技术骨干翻阅大量资料,进场前对老楼的不同部位“量身定制”了详细的施工保护方案。北大红楼的石构件主要分布于门头石柱、石质台阶、窗台等部位,项目团队用海绵布进行封护,在海绵布外侧再用木板材料作硬质围挡,避免施工中由于搬运重物对石构件造成损伤;对木地板用阻燃毯、防火布进行四层包裹,为木扶手包裹上2厘米厚的橡塑海绵、外面再铺设一层阻燃板增加防护。项目团队就像对待襁褓中的孩子一样,用所有能想到的保护材料把老楼的关键部位小心翼翼包起来,避免可能造成的一切“伤害”。

“考虑到建筑主体为木结构,为避免产生火源,切割、电气焊等动火作业全部在楼外操作。”中建八局北大红楼项目联合党支部书记兼项目经理潘志专说,“我们不敢像其他工程那样使用大型设备,更不能搭建升降机,只能工人肩挑背扛运输材料,就算辛苦些也值得。而且在施工中精细作业,最大程度保护老建筑。”

这座百年建筑由红砖砌筑、红瓦铺顶,因此被称为“红楼”。“北大红楼屋面红瓦为比利时公司在中国生产的挂烧平瓦,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可求了,”陈会征说,“整个屋面有上万片瓦,年久受损的瓦需要更换,尽管所占比例很小,但需要让新瓦与目前屋面的旧瓦颜色相匹配。我们使用了2008年北大红楼维修时留下的瓦,那批瓦为国内干烧制法制成,最大程度接近原样。一些有微残损但不影响使用的红瓦,不再进行更换,尽可能留存岁月痕迹。”

北大红楼门头挂檐板油饰。首开房地集团供图

北大红楼灰色的门头石柱位置特殊,意义重大,4处门厅的门头石柱外立面修缮施工需要对文物本身的历史及特殊工艺尽可能保留。项目技术人员充分细化施工材料、做法、工艺及修缮技术,进行反复试验,确定最终的施工方案。打点、勾抹、补强、修整、粘合、加固,每一个细节都相当关键。楼面及围墙的砌体勾缝以及门厅柱在修补后重做鼓缝,砖柱表面按现状形制作出疙瘩的质感,修补后与周边颜色协调,丝毫没有突兀感。

“技的赋能”:覆盖智能监控护航“红色记忆”

北大红楼是一座近代建筑,结构为外墙和隔墙承重,屋顶为三角桁架无曲线两坡屋顶,项目团队深入研究了历次修缮工程的做法。修缮前,北大红楼还接受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健康“体检”,专业人员对地基、墙体、木屋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开展专项检测,尽可能摸清建筑的保存现状等情况。

按照“现状整修、局部加固”的总体思路,项目团队除对开裂、损朽等存在安全隐患的木架构进行替换或加固,对表面酥碱微风化、弱风化的墙体并不更换,而是仅对其表面酥碱处进行封护,以延缓病害发展。

除匠心修缮、精雕细刻外,现代科技也在北大红楼修缮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建八局项目团队将历史建筑的修缮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实测实量,搭建出高度还原北大红楼的数字模型,对建筑、机电、装饰进行整合。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准确完整记录了此次保护修缮的工程信息,为北大红楼未来的修缮工作提供参考。

北大红楼雨漏外挂檐油饰。首开房地集团供图

为确保北大红楼能经历风雨的考验,陈会征介绍,项目团队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按设计图纸重新调整塌陷、下滑的瓦件,解决了屋顶漏水的问题。还对北大红楼屋面2017年做的防水进行打点、勾抹、补强,清理屋檐排水沟杂物;对屋檐排水沟外沿开裂起翘的防水卷材进行修整、粘合;用防水漆对老虎窗做防水处理。

此外,由于建成年代久远,北大红楼原有安防系统无法实现“全覆盖”。北大红楼修缮施工结束后,中建电子项目团队又进场对建筑安防系统进行全面改造。

为更好保护馆内展出的历史图片、文物、文献等“红色记忆”,中建电子项目团队为北大红楼“量身定制”了一套安防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视频监控、报警、门禁、对讲等多系统的统一管理与联动,以智能化、信息化手段,让这座百年建筑融入现代安防科技,为文物提供更加安全的陈列环境。

“安防系统经过改造升级后,整个建筑物内外共安装了数百个监控点和触发报警点,保证场馆内部360度无监控死角。”中建电子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

项目技术团队还在每个监控点内加入音频采集方案,对馆内异常声响进行实时监控,当检测到敲打等异常声响后,安防中心大屏内会弹出异常区域画面,确保工作人员在3秒内发现险情,进行及时处置。

针对楼内重要警戒区域,项目团队专门配备了声光警戒型摄像机,设备在监控探查的同时,可在后台智能分析、检测到区域入侵等异常行为,及时报警,确保第一时间解决楼内险情。

“神的还原”: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占地面积15840平方米,东西宽110.8米,正楼南北进深14米,东西两翼楼南北进深各32.8米。这个项目对操作惯了大工程的潘志专来说“太小了”。

“当我接到北大红楼项目经理任命的时候,说实话没能提起精神来。可当我走进楼内,看到一间间教室和图书室,想到这曾经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革命先辈工作过的地方,忽然感觉到沉甸甸的责任。”潘志专说。

北大红楼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的代表,记载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史,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比起建筑外观的修复,对于项目团队更大的挑战在于红色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形’的修补,更是‘神’的还原。”潘志专说,在完善建筑结构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同时,要原原本本保留住北大红楼的文化、气韵和历史感。

为让修缮后的北大红楼“形神兼备”,项目团队深入学习了北大红楼所承载的光荣历史、蕴含的革命精神、彰显的时代价值,不断增强对革命旧址修缮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当我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曾经从这里播撒向全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在此相继展开,眼前的每一块地板、每一片瓦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项目团队一位年轻的党员说。

北大红楼是中国共产党的孕育之地,修缮革命旧址的过程亦是一次红色精神的洗礼。陈会征说:“在建党百年之际对北大红楼进行保护修缮意义重大,项目团队每一位成员都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和赤诚之心,经过团结奋战,我们如期优质完成了保护修缮任务,确保了后续布展工作顺利进行。”

北大红楼经过修缮焕发出新的光彩,于2021年6月29日重新向公众开放。

目前,项目团队继续担纲北大红楼的维保任务。陈会征、潘志专表示,希望通过此次高标准高品质的修缮,保护好珍贵的红色资源,为广大党员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贡献力量,也希望经过修缮能伴随北大红楼走向下一个百年……

(责编:孟竹、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