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京郊红色“第一”:京郊樱桃种植第一人皮兆泉

2021年06月09日21:59  来源:  
 

村里人都习惯叫他老书记。

当他走过村中的樱桃园时,村民们都会热情地冲他打着招呼,“大伯您遛弯呢,来我家尝尝樱桃呗。”

在这个无数关注流量、网红的时代,通州区西集镇沙古堆村皮兆泉的故事,应该被更多的人知道。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党员的故事,更是一群像他一样平凡的中国人、一群起着模范带头的致富引路人,竭尽全力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的故事。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皮兆泉背着手,一步一步走在“老村长樱桃园”中,单薄的身影从远处看去和红红火火的樱桃园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是红灯、那是雷尼、那是黄蜜。”顺着皮老指的方向,一串串玲珑剔透,或红或黄或紫的樱桃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发惹人喜爱。

现年82岁的皮兆泉已是满头白发,196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党龄将近60年。1977年当选为沙古堆村党支部书记。曾经的他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带领村民发展印刷厂、鞋厂、乐器厂、种植樱桃……

如今村子在樱桃园的环绕中,道路两旁摆着整整齐齐的樱桃摊位,一个连着一个的樱桃采摘园,不时吸引着三三两两的游人,一到周末更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沙古堆村的村民真的是足不出村,过上了皮老希望的好日子,他也被村里人尊敬地称呼为老书记。

提及此,“这比什么都值得。”皮老铿锵有力地说。

“这个樱桃树得有近20年了。”看到有了年月的樱桃树,皮老总是忍不住上前查看一番。“看,树皮都裂开了,快要淘汰换新苗了。”他摇头道。

“现在还用去外地引进新品种、新树苗吗?”

“不用,不用,”皮老自豪地一笑,“不瞒你说,现在俺们村的人不光能收拾好自己的樱桃园,还能抽出时间去周围村给人做技术指导,比如疏果、剪枝、打叉这些,一个个都厉害着呢!”他一边说着,一边还竖起了大拇指。话语中的骄傲劲儿和幸福感,听得我们都备受感染。

“现在,沙古堆村种了多少亩樱桃?”

“3000亩。”老书记呵呵地笑着说。

“3000亩?!”

“那可不?现在不让种都不成。不像那会儿。”

“那会儿大伙儿都什么态度呀?”

“那会儿呀?”说到当初,老书记陷入了回忆中。

1939年出生的皮兆泉,是土生土长的沙古堆村人,1966年退伍后,就一直在村里任职。1977年,当选为沙古堆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0年,皮兆泉人生的重要篇章就此展开。

“我始终坚信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皮兆泉认为。

于是,20世纪80年代,皮兆泉带动全村加入到工副业发展的大潮中。标牌印刷厂、乐器厂、鞋厂、花丝镶嵌厂、纸盒厂,集体企业的兴起,不但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而且让沙古堆村的集体经济迅速壮大。

“那个时候,我们村在周围村的羡慕中买了第一辆拖拉机,铺了第一条柏油马路,第一个用上了自来水,安上了照明路灯。”皮老如数家珍地说。

“看,这就是我们村当年建的3层教学楼,这可是当年全镇第一个村有3层教学楼的。”指着对面的那个教学楼,皮老自豪地说。“那是1990年,通过县里资助、各企业赞助、村里集资、个人捐助等途径建成的。”回忆当初,皮老记忆犹新。是的,3层暖黄色的建筑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很显眼,而且通州区沙古堆小学的牌子依然在,附近周边3个村的孩子还都来此上学。

经济基础有了,如何让农业、商业一并发展,皮兆泉开始了新的思考与行动。

红了樱桃 用了15年

“那个时候老百姓都在种地,我们村呢,地多,收的粮食吃不完。于是,我们村支部班子(现在叫两委班子)就在思考除了种地,还能种点啥?于是,大兴西瓜、昌平苹果、平谷大桃、山东大樱桃,我们邀请专家都在试验田示范种植过,最后发现只有樱桃和我们村的土质、温度、光照、降水这些条件最符合,效益也最好。”

于是经过试验田示范种植后,1992年以皮兆泉为代表的支部班子决定种植樱桃。可是,樱桃树苗需要引进,种后4年见果、5年盛产,可谓投资大、见效慢。对于一直都是规规矩矩春种秋收的村民,如何才有说服力?

“那个时候反对的声音比比皆是。”谈及此,皮老说,“现在说出来当个笑话乐乐。”

最终,他们决定走引进专家示范种植、做给村民观看、帮助村民核算收支、鼓励村民发展的路子。

可是光有口号、没有行动,收效甚微,愿意种植的村民还是寥寥无几。

“毕竟大家心里都没谱,没有样本可以参照。”

考虑到村民的这层顾虑,皮兆泉带头,村主任、村内党员干部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第一批种上了樱桃树。

对于愿意种植的村民,村支部决定3年之内全部免费提供樱桃苗和水肥、技术指导,还负责帮助缴纳公粮等。换言之,投资是村支部的,收入是老百姓的。

1997年,樱桃红了,盛产了,种植樱桃的村民乐开了花。“当时我们村的樱桃就卖到了30元/斤,而我们村在西集镇的56个村中的排名一下子靠前了。”皮老欣慰地说。

后来,村民都纷纷开始种植樱桃,“当时不愿意种的邻居小田,后来也开始种,再见到我的时候,还非要把第一茬结的果子给我吃呢。”想到这,皮老自个乐了。

2005年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第一届樱桃采摘季活动在沙古堆村举行,如今已经到了第十六届。2007年,沙古堆村全部种上了樱桃,该村也因此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地理标志称号。

再后来,沙古堆周边的儒林村、供给店村、小辛庄村,也开始陆续种植樱桃,到目前西集镇的大樱桃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成了享誉街巷的品牌。15年了,樱桃红了,沙古堆村富了,皮兆泉也老了,2007年他卸任沙古堆村党支部书记一职,但是村民都还是习惯性地叫他老书记。

跟着皮老的脚步,我们绕村而行,马路两边、目之所及皆是樱桃园,红的、黄的樱桃挂满枝头,一串串的,可爱得很。

“这儿是,那儿也是。对,河堤那边都是我们村的。”皮老指着大片大片的樱桃园,介绍道。

“看,马路这边的这块地就是当初我们支部班子的专家示范试验田。”皮老指着一块地说。如今这儿已然成了一处新的采摘园,而路两旁售卖樱桃的农户老远都热情地冲他打着招呼:“大伯您遛弯呢,来我家尝尝樱桃呗?”皮兆泉总是呵呵一笑,摆着手说:“忙你的,都不用招呼我。”说罢,继续带着我们走在马路上,走在樱桃园的环绕中。

“看到如今这般景象,您心情如何?”

“相当满意,相当兴奋,相当痛快,相当有成就感!”皮老一口气用了4个相当“市里还给我颁发了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农村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这是对我的充分肯定与认可!更是对我作为党员的莫大鼓励!”老书记补充道。

“作为60年的老党员,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子里,融进了我的血液中,落实到了每一步的具体行动中。”老书记拍着胸脯庄严郑重地说,“跟党走,听党指挥,上对得起人民群众,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皮兆泉一直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这不禁让我们深深赞叹:新中国建设中正是有了一个个皮老这样的党员和支部的带领,我们的农村才一步步实现了小康,开始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迈进。

(责编: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