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代表热议

2021年01月24日09:35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代表热议

  本报记者 曹政 张航 孙云柯 于丽爽

  昨日提请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到2025年,北京将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围绕聚焦、突破、搞活、升级,高水平落实“三城一区”规划蓝图,高质量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主阵地。市人大代表们纷纷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

  创新突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建工程今年实施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对“三城一区”有各自的定位和谋划。针对未来科学城,就提出“加快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突破”。

  “未来科学城要重点聚焦‘两谷一园’,加快创新突破,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昌平团,市人大代表、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助理缪平说,生命谷应全力推动昌平国家实验室落地,加快脑科学研究中心、大分子药物中试等关键平台建设,抓好维泰瑞隆等一批优质初创企业入驻,推进丹序生物等一批重磅成果就地产业化,打造国际一流的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

  放眼全市,更多技术创新加快落地。市科委主任许强透露,今年本市将通过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建工程,全力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力争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生物技术等领域实现跨越发展,为“十四五”时期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好局。“我们已经在人工智能大平台和训练模型、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等领域开始布局。”

  未来科学城东区“能源谷”城市功能基本具备,入驻央企所属研发机构参与承担了大飞机、核电、油气等国家重大专项;未来科学城西区“生命谷”优化提升步伐加快,生命健康领域国家实验室挂牌,国际研究型医院开工建设,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一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二期投入运行;沙河高教园科教融合格局基本形成,6所高校全部开学入驻,成功打造奇点中心“校城融合”示范基地。

  成果转化:今年经开区承接超200项“三城”成果

  众所周知,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是各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中普遍遇到的难题,有的是“重学术、轻转化”,有的是“接不住、用不了”。北京如何开辟“绿色通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更大力度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发挥经开区、顺义区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承接三大科学城创新成果外溢”也写进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

  “去年经开区承接‘三城’150多项成果,今年力争突破200项。”市人大代表、经开区工委书记王少峰说,“十三五”时期,经开区平均为每家企业节省了1年半的成果转化见效时间。数据显示,该区年均承载“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余项,累计产业化项目52项,投资总额430亿元。

  王少峰介绍,经开区将鼓励企业到“三城”聘请“科技副总”,一方面提升企业自身科技创新水平,另一方面也能更好促进科学城的成果落地转化。

  来自延庆团的市人大代表许泽玮也建议,要弘扬工匠精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速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在企业设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邀请企业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对于不少代表关注的产业集群,许强表示,本市要进一步壮大“双发动机”优势产业规模,同时在智能制造、大健康、绿色智慧能源等领域布局,加快构建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经开区在‘十三五’已经建成高端汽车、产业互联网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今年将建设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王少峰透露。

  双创生态:今年培养和引入一批科技项目经理

  “一个头部企业、旗舰企业,它不仅助推当地经济,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市人大代表、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建议,建设创新生态,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增强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创新创业生态,强调完善政策机制,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在社会营造懂科技、敢创新、爱奋斗的浓厚氛围;支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创投机构聚集。

  “天使投资对创新生态的作用远超想象。今天看到的每一个成功的科技企业背后,都有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一系列投资支持,对项目起到了从孵化到筛选、再到助推的全环节支持作用。”雷军说,北京应进一步加强对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的支持和重视。

  许强透露,今年本市还要大力聚集人才,通过新型研发机构、高校和企业,吸引各类人才,加大人才宽度,培养和引入一批科技项目经理、熟悉科技创新业务的律师和战略咨询专业人才;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利用“两区”建设先行先试的政策,打通科研成果落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加快“三城一区”的建设,高水平办好中关村论坛。

(责编: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