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14日电 (董兆瑞)记者从2021年海淀区“两会”上获悉,今年,海淀区将打造万泉河生态治理样板,通过向万泉河上游补水,分别向圆明园、101中学、北大、清华补水,通过万泉河循环泵站运行,形成以万泉河为生态补水通道的区域水循环。从而保障圆明园内水清水畅,恢复海淀水脉历史风貌,改善北大、清华校园水环境,恢复昔日“蜿蜒清澈”“水木清华”“荷塘月色”“未名湖”等历史美景。
“近年来,圆明园的补水得到了初步保障,但万泉河、北大、清华内湖区仍常年缺水,水体流动性差,无法达到海淀区水系北京市水功能区划中Ⅲ类水质的要求。”海淀区水务局局长马光耀介绍,圆明园地区历史上水系丰富,作为“三山五园”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今年,通过万泉河生态补水,形成区域水循环,增强水流路径,在小循环中净化水质,让圆明园地区水脉历史风貌重现。
据了解,去年,海淀区出台实施了《 “水清岸绿”行动计划(2020-2025)》,确定了“分区规划,突出重点,滨水走廊,蓝绿交融”的十六字建设方针。计划明确,海淀区北部地区将以南沙河为轴线,沿岸新建西玉河、崔家窑、苏家坨、上庄4个核心湿地,串联雨水湿地和各条河渠,逐步形成湿地与湿地相连,河渠与河渠互通,各功能互补的水系生态系统。而南部的“三山五园”地区将逐步恢复历史水系,重点讲述水文化,塑造“一区两轴三循环”的慢行空间和亲水岸线。
其中,“三山五园”地区将分别以金河、万泉河为轴,通过建设北旱河北支沟、南旱河、万泉河等泵站及补水管线,形成南旱河片区、玉泉山片区,圆明园片区水网循环系统,实现北旱河、南旱河、北长河、金河、万泉河等“三山五园”地区的水系同圆明园、清华、北大、101中学内水系连通,恢复“三山五园”地区自然生态的河湖水网,再现历史盛期水系格局和景观特色。
马光耀介绍,近几年,海淀区充分利用优质的“南水”,为玉泉山周边的金河、北长河、北旱河、南旱河以及玉泉山南支沟等主要河渠注入新鲜“血液”,为周边玉东公园、两山公园及西冉砂石坑形成水面,打造玉泉山周边全新的生态基底。马光耀透露,下一步还将恢复历史上的高水湖、养水湖。
此外,北部地区的稻香湖、翠湖两处循环补水工程已于去年建设完成,实现了稻香湖、翠湖片区9条沟渠的循环补水、常年有水。永丰片区循环补水工程预计今年建成,届时五一渠、风格渠及友谊渠最后三条河渠也将实现生态循环补水,北部地区的生态循环补水网将全部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