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2024年03月24日08:02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本報記者 牛偉坤

  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近日出爐,它們是: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安徽郎溪磨盤山遺址,湖北荊門屈家嶺遺址,河南永城王庄遺址,河南鄭州商都書院街墓地,陝西清澗寨溝遺址,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山西霍州陳村瓷窯址,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是過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這些考古新發現,以更加鮮活的筆觸生動展示了泱泱中華的悠久歷史和博大文明,是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

  10萬年前古人類已利用巨型動物資源

  跋山遺址群是對以山東省沂水縣跋山遺址為中心的80余處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總稱。在跋山遺址,考古人員出土、採集文化遺物4萬余件,包括石制品3萬件、動物骨骼1萬余件,以及少量竹、木質等標本。其中,1件象牙質鏟形器型體碩大、人工打制痕跡明顯,為國內首次發現。

  跋山遺址群的發現和不斷擴充,完整構建起山東地區舊石器文化發展時空框架,進一步拓展了山東史前遺存的分布范圍,是東北亞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晚期階段的重大考古發現。相關發現首次揭示出10萬年前古人類對巨型動物資源充分利用的史實,生動再現古人類應對黃淮海之間晚更新世環境變遷的適應策略與歷史場景。

  ●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

  發現東南沿海島嶼最早的水稻遺存

  殼丘頭遺址群位於福建平潭島,沿海岸山體東麓背風坡地連續分布,包括殼丘頭、西營、東花丘、龜山等遺址。殼丘頭遺址群中各個階段考古遺存的文化面貌特征明確,發展延續關系明顯,存續多個考古學文化,形成了完整的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其中,既有以夾砂陶圜底器為代表的土著文化,也有黃瓜山和黃土侖等外來文化因素,為探討東南沿海地區史前文化的發展、傳承、交流、互動,以及其代表的南島語族早期人群的起源和遷徙提供了直接材料。

  此外,西營、殼丘頭遺址發現的植硅體水稻遺存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陶片中植物印痕中發現了稻、粟、黍痕跡,這也是中國東南沿海島嶼最早的水稻遺存。

  ●安徽郎溪磨盤山遺址

  為長江下游地區文化演進提供典型范例

  磨盤山遺址位於安徽省郎溪縣飛鯉鎮新法村。勘探表明,現存遺址區域分為東西兩塊,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其中,西側區域面積約5.2萬平方米,遺存年代以馬家浜文化時期至春秋時期為主﹔東側區域面積約8000平方米,遺存年代以商周時期為主。

  遺址是皖南地區迄今發現和發掘的唯一一處先秦時期保存較為完好、面積較大、文化內涵豐富、文化譜系明確的代表性遺址。遺址延續時間長,譜系完整,是長江下游地區少有的連續時間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可為長江下游地區的文化演進提供典型范例。

  ●湖北荊門屈家嶺遺址

  發現最為完備的史前水利系統

  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和命名地,位於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地處大洪山南麓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是以屈家嶺為核心,包括殷家嶺、鐘家嶺和塚子壩等十余處地點的新石器時代大型遺址。

  其中,熊家嶺水利系統位於遺址的東北部,包括水壩、蓄水區、灌溉區和溢洪道等構成要素,是目前已知的構成要素最為完備的史前水利系統。屈家嶺南部台地,在以F38為代表的屈家嶺文化高等級建筑區,考古人員發現了黃土台基和數量眾多、體量巨大、建造工藝考究的“磉墩”,是已發現“磉墩”的最早形態,為中國古代土木建筑技術提供了堅實的考古學依據,填補了中國建筑史的空白。同時,遺址還出土了國內已知最早的高溫黑釉陶,將我國高溫黑釉技術提早了將近1000年。

  ●河南永城王庄遺址

  發現新石器時代首例“玉覆面”

  王庄遺址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以東約13千米的苗橋鎮曹樓村,為豫東地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聚落。遺址規模宏大,社會等級較高,其大汶口文化環壕與墓地的發現,對探討東方地區史前時期聚落形態非常重要。

  遺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地平面布局清晰,每組墓葬都具有“墓室面積高度重合、墓主軀干軸線相近、上下層墓葬距離貼近且隨葬陶器連續堆放”等特點,反映了該地區十分獨特的葬俗。墓地隨葬品數量豐富,其中Ⅳ M6出土的“玉覆面”是此類遺存在國內新石器時代發現的首例,此外Ⅳ M3出土的成組石圭也具有禮器的性質,這些都反映出東方地區史前時期社會復雜化進程與國家形態的萌芽。

  ●河南鄭州商都書院街墓地

  奠定后世中國王陵基本規制

  書院街墓地位於鄭州商都內城東南,由兆溝、通道、墓葬、祭祀遺存等組成,是一處結構與功能明確、具有整體系統性的商代白家庄期高等級貴族墓地。

  書院街墓地考古新發現填補了鄭州商都聚落考古的空間布局空白,極大豐富了鄭州商都地理空間布局的文化內涵,為進一步認識商都性質、商都興廢及其與鄭州小雙橋遺址的關系等提供了更多探討空間。

  書院街墓地兆域是目前國內時代最早的規范化兆域,兆域形態較為成熟,是殷墟西北崗王陵東、西並列方形兆域的直接來源,奠定了后世中國王陵的基本規制,對於極富文化特質的中國陵園史而言,具有源頭性和開創性。

  此外,中心大墓M2是目前發現的商代墓底殉狗時代較早、數量最多的墓地。書院街墓地發現的大型化、本土化黃金制品,黃金綠鬆石牌飾及黃金與玉禮器共存組合的發現,是中國黃金文化成型的重要標志。

  ●陝西清澗寨溝遺址

  發現年代最早的雙轅車

  寨溝遺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解家溝鎮寨溝村,地處陝北黃土高原腹心,是一處商代大型聚落遺址。在此,考古人員首次發現殷商文化圈以外數量最多的甲字形大墓,發現年代最早的雙轅車,推測為文獻和金文中記載的牛車或大車。

  專家認為,寨溝遺址是近年來商代方國考古的重大突破,為幾十年來黃土丘陵地區不斷出土的銅器群找到了明確的考古背景。出土的大量青銅車馬器、兵器、玉器、骨器、漆器、龜甲,與殷墟高等級貴族墓葬物質文化相同,金耳環、蛇首匕、陶器則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黃土丘陵地區與商王朝之間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商王朝對周邊地區的強烈影響。

  ●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

  首次發現規模宏大的秦代大型建筑群

  四角坪遺址位於甘肅省禮縣縣城東北2.5千米處的四格子山頂部。該遺址以建筑遺存為主,出土大量建筑構件,有瓦當、板瓦、筒瓦、空心磚、地磚等。遺址出土的遺物規格、紋樣統一,體現出該座建筑建造時具有成體系、成規模的構件制作規范。根據出土建筑材料的特征和制作工藝,結合大的歷史背景,該遺址應該是秦統一后即秦帝國時期的遺存,很可能與始皇帝西巡所准備的祭祀場所有關。

  四角坪遺址是首次發現的規模宏大、格局規整的秦代大型建筑群,發現了繼宗廟建筑、畤祭建筑之外的又一種秦祭祀建筑形式,該建筑格局深刻影響了漢代德陽廟、王莽九廟,甚至后來天壇、地壇的建筑風貌。

  ●山西霍州陳村瓷窯址

  填補北方地區細白瓷發展史缺環

  窯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霍州白龍鎮陳村。系統的考古工作明確了窯址保存狀況、分布范圍和分布演變規律,第一次從考古學上厘清了宋、金、元、明和清時期的產品面貌和技術特點,建立起了霍州窯業歷史分期標尺,展現出霍州窯全新的窯業面貌。專家表示,考古新發現填補了北方地區細白瓷發展史的缺環,系統、完整揭示全新的明代窯業生產布局,豐富了北方地區陶瓷手工業生產經濟形態,是對中國陶瓷發展史的重大貢獻。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

  為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位於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的南海海底,水深約1500米,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年代比較明確,不僅是我國深海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填補了我國古代南海離岸航行路線的缺環。在遺址考古調查中,考古人員首次運用考古學理論、技術與方法,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規程要求,借助深潛技術與裝備,對位於水下千米級深度的古代沉船遺址開展了系統、科學的考古調查、記錄與研究,充分展示了我國深海科技與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標志著我國深海考古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是中國水下考古發展的重要裡程碑。

(責編:池夢蕊、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