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教育

開學第一課含“龍”量頗高

2024年02月27日09:23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開學第一課含“龍”量頗高

  本報記者 李祺瑤 牛偉坤

  柴嶸 王瑤琦 何蕊

  昨天,本市中小學、幼兒園開啟春季新學期。龍年話龍,各校開學第一課上,含“龍”量頗高。學生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品讀傳統文化,樹立新學期新目標。

  京雄師生共話“文旅熱”

  “同學們,你們知道‘龘’是什麼意思嗎?”昨天,北京、雄安兩地史家胡同小學的師生“隔空連線”,共上新學期第一課。

  在北京的課堂上,道德與法治教師李樂通過大屏幕和雄安史家胡同小學教師張小涵互動,帶領兩地學生共同感受“文旅熱”。一名女生率先搶答:“是龍騰飛的意思!今年春節,我在很多地方都見到了這個字。”

  李樂通過一個小例子拋磚引玉:“今年春節,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了‘龍肇新元——新春文化展’,有一些同學見到了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紅山文化玉龍。誰還願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假期的見聞?”

  三年級學生曲婧蕊主動分享。“我和爸爸媽媽參觀了故宮博物院,宏偉的建筑讓我印象深刻。我還欣賞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小姑娘和屏幕對面的同學侃侃而談,“歡迎雄安的同學們來到北京,感受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

  屏幕對面,雄安的學生們也踴躍舉手。“我們有圈頭音樂會、西河大鼓、武術舞獅……”在老師引導下,大家通過視頻展示了雄安地區多彩的新春非遺活動。

  一堂課下來,兩地學生都有收獲。一名雄安的學生說:“感覺我們和北京的距離更近了。我想和北京的同學們一起,用畫海報、拍視頻的方式,把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給更多人。”

  類似的“雙師課”已經算不上新鮮事了。史家胡同小學在硬件資源交鑰匙工程的基礎上,啟動育人資源的交鑰匙工程,師徒結對、集體備課、線上教研越來越成為凝聚兩校師資力量的重要途徑。李樂說:“和雄安的老師在一起思維碰撞,在教學上收獲新的啟發,兩地師生實現了共同成長。”

  尋“龍”活動別開生面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附屬小學的校園裡藏著各種龍元素。教學樓前懸挂著“喜迎龍年新學期”的條幅,走廊裡張貼著“龍騰虎躍”的春聯,校園裡還擺放了幾棵“許願樹”。五年級學生余志杰寫下的新年願望是新學期成績更上一層樓。寒假期間,他和6位同學搜集了各地名勝古跡中的龍元素,准備了“尋龍中國”脫口秀。他說:“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希望通過脫口秀讓小伙伴們更了解龍文化。”

  還有學生以朗誦、歌唱等形式,聲情並茂地介紹了文字、文學、文藝中的龍。該校校長白雪潔說:“期盼同學們以龍馬精神之姿,龍行龘龘之勢,奮勇向前!”

  還有學校帶著學生在指尖尋“龍”。在東城區春江幼兒園,140余名孩子在老師帶領下,制作龍面具、手搖龍、舞龍燈等手工作品,在游戲中適應新學期。園長倪彥鵬說,希望通過豐富的體驗活動,讓孩子們在學與玩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啟迪心智,用健康的體魄、聰慧的頭腦迎接新學期。

  “流動博物館”開進校園

  一些學校將傳統文化請進校園,打造“流動的博物館”。

  在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學校遠洋小學,一座紫檀雕刻的“永定門城樓”被搬到了開學典禮現場。“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典一口鐘”,學生們圍坐在永定門城樓模型周圍,聽中國紫檀博物館的老師講解國家級非遺項目紫檀雕刻技藝,品味古都的文化韻味。一件件檀雕藝術品前,學生們現場體驗拼接榫卯,感受中國傳統木作文化的精髓。一名五年級學生說:“榫卯凝結了中國古人的智慧,既神秘又有趣。我想要學習更多有關中國古建筑和傳統文化的知識。”

  新學期,該校與紫檀博物館結對,博物館的社教老師被聘請為校外輔導員,將帶領學生們開展“博物館進校園”系列活動。該校校長張龍說,與博物館結對合作,進一步拓寬了學校的育人渠道,拉近了學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距離。

  海澱區實驗小學九一分校的開學典禮上,學生們展示了“甲骨文廣播體操”,通過身體動作將靜態文字動態展現出來,讓甲骨文“活”起來。當天,“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學研究基地”在該校揭牌,該校將定期邀請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專家為師生講解甲骨文知識,開展甲骨文特色教學活動,鼓勵中小學生追溯漢字根源,增強文化自信。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