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教育

代表委員為教育減負提質增效支招:做“減法”也要做好“加法”

2024年01月25日09:06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做“減法”也要做好“加法”

  本報記者 李祺瑤 孫樂琪 劉蘇雅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深化“雙減”工作。“雙減”政策實施兩年有余,中小學校園裡,一道道“算術題”組合施力,體現育人智慧。下一步,學校如何持續發力,在“減”與“加”之間實現平衡?正在召開的北京兩會上,代表委員紛紛為教育減負提質增效支招。

  加算法 構建智慧教育體系

  一根網線連接“雙師課堂”,借助現代信息化技術,東城和房山校區的學生同上一堂課,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共享﹔人工智能技術助力學科教學,學生們有了智慧作業本,作業更加個性化,減少無效學習時間﹔通過“智慧操場”系統,實時監測學生運動數據,並在后台開出針對性的“運動處方”……在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一個個智慧教育新場景落地。

  “人工智能、數字技術正在改變北京的中小學校園,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能力。”市人大代表、廣渠門中學校長李志偉說,近年來,中小學推進智慧課堂、智慧校園建設,讓課程、師資等各類教育資源形成合力,推動“雙減”政策有效落地。她舉例說:“我們學校建立了覆蓋各學段各年級的智能作業庫,從習題設計、作業布置到學情分析,再到家校互動,精准高效的智能化教學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有了質的提升。”

  同時,李志偉也發現,智慧場景在校園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關注,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產品應運而生。“我們特別希望能建立一個更大的智慧平台,匯聚更多的數據和資源,依托更精准的算法,讓不同學校在教學資源的選擇上更加便捷、放心,讓優質資源發揮更大作用。”她建議,全市設立統一的覆蓋全學段、全學科的數字信息化平台,用好人工智能技術,探索構建從學校管理、課程教學到學生成長、教育評價等全方位的智慧教育體系。

  加好課 讓學生看見更廣闊世界

  教育場景更智慧,相應地,老師們在課程設計上也更科學。

  “學生有了更多時間和空間,才能去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來自教育界的市政協委員、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沈杰認為,要做到教育的減負提質,學校要提升課程的豐富性,為學生提供更多可以個性選擇的課程。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中小學廣泛開展課后服務。沈杰以首師大附中舉例,該校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選修課程,“課后三點半的社團活動提供專業精修課程,孩子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個性,選擇喜愛的課程。”

  沈杰認為,近年來,給學生減負擔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學生愛運動了,課間、午休時,滿操場都是運動的孩子們﹔學生愛閱讀了,校園裡隨處可見認真閱讀的學生﹔學生們愛思考了,“創客空間”、陶藝教室、烙畫教室、扎染教室裡總是聚集著對科學、藝術感興趣的學生,開動腦筋去創作自己熱愛的東西。

  讓學生感受“減法”,學校就要相應做“加法”。沈杰建議:學校要把課程開齊、開足、開好,選修課要具有豐富性、選擇性和進階性,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老師們則要想辦法讓學生學會、學足、學好,“不僅要教給孩子們知識,更要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研究、思考的能力,激發他們探索未知的欲望,讓他們從學校裡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加興趣 共享科學教育資源

  “雙減”政策落地后,應試教育被弱化,更多所謂的“副科”變為“主科”。學校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科思維。

  “‘雙減’中,很重要的部分是減少過重的‘刷題’佔比,讓學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識上,了解知識本身,這便是科學教育的‘加法’。”來自共青團和青聯界別的市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教師李永樂認為,這“一加一減”之間,減掉的是學生圍繞應試目標消耗的時間和精力,增長的是他們對科學的熱愛。

  作為得到上千萬網友喜愛的“網紅科學教師”,李永樂正是通過一條條引人入勝的短視頻,喚醒了學生們對物理學的興趣。他說:“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實驗,哪怕孩子們還無法完全理解實驗背后的科學原理,依舊能成為他們愛上科學的契機。”

  即使是在科學教育資源極為豐富的北京,依然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現象。李永樂認為,應該通過教師輪換制度、“空中課堂”等方式,讓學生更廣泛地接觸到優秀的科學教育資源。

  “利用網絡科普視頻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讓他們發現書本知識不是枯燥的,而是真正能幫自己認識世界的,這正是我努力的方向。”李永樂說,在堅持推出科普視頻的同時,他也開始探索錄制在線教學課程,“教學課和科普課各有其作用,將它們結合起來,能讓更多學生共享教育資源進步的成果。”

(責編:孟竹、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