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科技

市人大代表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出謀劃策 加速提升創新體系效能

2024年01月25日09:19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加速提升創新體系效能

  本報記者 李祺瑤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聚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壯大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在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創新”成為代表們頻頻提及的熱詞,他們圍繞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加速提升創新體系效能,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言獻策。

  優化布局 橫向盤活重點實驗室

  “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國家實驗室已經成為北京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一支生力軍。”市人大代表、中關村實驗室總工程師傅首清見証了國家實驗室的成長,目前,中關村、昌平、懷柔3個在京國家實驗室已進入高質量運行階段。傅首清說,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龍頭和支柱,國家實驗室是推動科技創新的主要平台和載體,應進一步發揮各自領域的科研優勢,聚焦關鍵核心領域的“卡脖子”問題開展科研攻關,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同時,優化科研力量布局,推動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北京重點實驗室體系化發展,加速提升創新體系效能,更好地推動科研成果產出。”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在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過程中,應該主動發揮自己的優勢。”作為來自高校的市人大代表,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洪元關注到,北京有77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匯集了各專業領域的高校科研力量,高水平的科研創新平台讓科技人員可以專心致志搞研究,“在自上而下地推動各類重點實驗室體系化發展的同時,還應該考慮這些實驗室的橫向體系建設。”

  怎樣引導重點實驗室發揮“特長”,主動融入和服務北京科技創新?王洪元認為,要推動重點實驗室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科技領軍企業的橫向聯合發展,“通過‘揭榜挂帥’、建立溝通會商機制等方式,盤活各類資源,利用自身優勢強化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制度支持 促進有組織的科研

  提到“盤活資源”,市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院長王海燕深有感觸。近年來,隨著本市“三城一區”建設不斷推進,王海燕經常往返於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開展工作,她分享了一組數據:截至2023年底,懷柔科學城已匯聚科研人員2.3萬人,入駐科研機構僅中國科學院系統就有20余家,“怎樣促進‘三城一區’的創新要素高效有序流動,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需要重點考慮的。”

  在王海燕看來,需要構建相應的保障體系來促進有組織的科研,除了科研基礎設施建設,還要在科研經費、科研團隊等方面為科研機構的原始創新提供保障,建立科研輔助體系,合理安排科研梯隊,形成高效能的科研生態圈。“在盤活存量的同時,還要做大增量。”她說,應為引進人才解決好共性的需求,進一步完善住房、子女教育、生活配套等政策。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要提高政策協同性,為新興科技類創業者提供支持。”市人大代表、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靜認為,要進一步支持市場需求導向的原創性技術、人工智能等重大前沿科技項目,聚焦新型研究方向,搭建多學科交叉研究應用的協同創新服務平台。“我們希望北京給予高校的交叉科學研究院、交叉科學創新中心更多政策支持,助力交叉科學建設與發展,加快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與落地。”

  人才培養 打造優質教育供應鏈

  “著力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也被寫進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如何通過中小學與高校、科研院所的聯動,讓人才培養“向前一步”,是市人大代表、北京一零一中學校長熊永昌重點關注的問題。

  “中小學階段是學生興趣最廣泛、思維最活躍的階段,也是創新意識培養的關鍵時期。”在熊永昌看來,教育的公平優質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並不是對立關系,基礎教育學校也應該為人才的創新發展提供沃土,“要突破學段、學科邊界,打破校園圍牆,建立大中小銜接的貫通培養體系,打通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綠色通道。”他分享了一零一中學教育集團的實踐經驗:近年來,該校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創設了多個實驗室和聯合培養項目,為各學段學生提供了發現潛能、發展興趣和專長的平台。

  “拔尖創新人才的一體化培養,要在滿足不同潛質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同時,更加尊重學生成長規律,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形成科學銜接的教育生態。”熊永昌建議,要盡快推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相關制度落地,完善基礎教育保障機制,從組織管理、課程開發、教師隊伍建設、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具體安排,打造大中小一體化的“優質教育供應鏈”,統籌推進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同時,應該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創新企業等優勢資源,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和選拔進一步下沉,與中小學合作開展銜接課程、建設創新社團等,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責編:孟竹、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