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社會民生

北京:“百泉復涌”映照治水蝶變

2023年04月19日08:27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百泉復涌”映照治水蝶變

  通州區運河奧體公園2號碼頭,伴隨著一聲汽笛,“擁軍號”游船緩緩起航,二層甲板上的游客紛紛舉起手機拍照留念。鏡頭裡,北運河碧波蕩漾,東岸垂柳枝繁葉茂,掩映著古香古色的涼亭,西岸現代感十足的商務樓宇鱗次櫛比,仿佛開啟了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

  以水定城,城以水興。歷史上的北京依托豐富的水脈,孕育出燦爛的古都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優化調水、蓄水、治水、保水,全流域一盤棋,久久為功。新時代十年,碧水蕩漾,映照了京華大地水生態發展的新篇章。

  涼水河光彩橋段,河道內增設人工島和小支流,栽種灘地植物,構建自然濕地河流,生機勃勃,野趣盎然。(資料圖)本報記者 鄧偉攝

  養水 水位一圈圈漲起來了

  “看,那邊蒼鷺飛起來了……”密雲水庫白河主壩內,貼著151米的高水位線,成群的野鴨低飛,戲水覓食,翅膀扑棱棱響著。

  密雲水庫水生態所的李明妹放下手中的望遠鏡,拿著護林時常戴的布斗笠遮一下光線,指著主壩不遠處,“下面就是連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第9級進水泵站,外面是給下游泄洪補水的閘口。以前這裡有兩個小島,現在水位上來,被水面蓋過了”。

  談起密雲水庫的水位變化,李明妹回憶:“我是1989年出生的,記得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庫區給城區供生活用水,那會兒也干旱,水位下降得比較多。老人們聊起庫容,都很心急。”

  2013年,李明妹正式加入密雲水庫周邊水源涵養林的管護隊伍,“趕上了庫區十年休養生息。以前周邊水位比現在真低多了。從2015年開始,眼見著水一圈一圈地漲起來,現在,好幾個大島隻剩尖尖兒了。尤其到夏天,雲層特別低,極其漂亮。”

  水位線逐年攀升,是密雲水庫休養生息、南水反向輸送起到了效果。

  王澤勇擔任密雲水庫調度運行工作,他對水量記錄最為清楚:“2013年到2022年,密雲水庫向北京城市供水22.1億立方米。其中前3年,也就是2013到2015年,供水10.5億立方米,后7年,僅有11.6億立方米。原因之一就是2014年南水進京。2015年7月,南水實現利用京密引水渠反向輸送至密雲水庫,使水庫在休養生息的同時還得到了水源補充。”

  “富裕”起來的密雲水庫,更大地發揮了首都水環境“穩定器”“調節器”和“壓艙石”的作用。

  王澤勇說:“近五年,水庫向下游生態補水超16億立方米。持續為密懷順水源地補水后,2021年潮白河時隔22年全線通水,唐指山水庫結束了23年來空庫運行的歷史。水流到達通州后,還助力京杭大運河水體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

  庫區內,由於水量飽滿,水質常年保持在地表Ⅱ類標准水質,整體生態種群豐富起來。

  “2019年我們開始轉型,組裡60多個人,從單一林業管理向水生態保護轉變,水上水下都要保護,”李明妹介紹,“到2020年底,庫區林木覆蓋率達到90%,建成河湖鳥類AI觀測站,持續監測到大鯢、長額象鼻溞、黑鸛等環境指標性生物。我曾觀測到猛禽站在冰面上打洞捉魚,起飛時翅膀夠一人多寬。我們統計到的鳥類有228種,國家一級14種、二級37種。2022年4月,消失70年的瀕危物種栗斑腹鹀再次出現。”

  補水 泉眼時隔40年又活了

  暮春午后,門頭溝妙峰山向陽坡上,山杏花打著骨朵兒,山谷外不遠處,永定河水流滾滾,蜿蜒而下。陳家庄村老支書陳小年帶著記者一行,來到一處山窩。

  谷地裡翠竹環抱,透出陣陣潮氣。老陳往前方一指:“聽,這嘩啦啦的泉水聲……”走近一看,距離地面僅一米深的水池裡,泉水汩汩地往上涌。泉眼直徑足有半米,周邊水藻搖曳。

  老陳彎腰掬了一捧水喝,“真甜!我今年61歲了,我們小時候就是這味兒!隔了將近40年,這眼泉終於又活了!”

  泉水再次噴涌而出的秘密,還要從永定河生態補水說起。

  “我們老輩兒人從明朝就來到陳家庄,祖祖輩輩都依山傍水務農。村裡從水變少、到水臟、再到水枯,我全經歷了。”老陳回憶,“那時候門頭溝的京白梨,全國有名,這泉水周邊布滿了梨樹,我是種果樹的,知道果子品質味道全靠水。可是到后來,這周圍一帶泉水都斷了。不遠處的石灰礦採礦做水泥,那會兒空氣裡、鼻子裡面是灰,車停一晚上,第二天全蓋滿了灰。”

  如今,周邊污染產業全部關停,村裡走上產業轉型和綠色發展之路。2019年,永定河開始進行補水。門頭溝區水務局水資源科陳天曉介紹:“陳家庄這眼泉水的地質構造據科考是奧陶紀,走向與永定河河槽方向一致,論証確實屬於永定河流域生態補水成果。復涌是持續補水后,地下水位觸底回升的証明。”

  老陳感慨:“現在就幾年時間,這生態補水后的水量,恢復了40年前的樣子。這條河原來野生的魚,有白條子、花點、鯉魚、鯰魚,我小時候經常抓,現在又有了!兩種特別漂亮的水鳥,一種黃花燕,一種鵓鴣,幾十年了,又回來了!”

  今年,門頭溝區開始推動“百泉復涌”工作,陳天曉說:“據2022年普查最新數據,門頭溝在賬234眼泉水,在流泉是106個。泉水復涌與礦山關停修復、流域水生態修復密不可分。接下來,我們將啟動泉脈補給區的地質水文工作,確保‘無水復涌,水少提量,有水長流’。結合控制壓採、水質提升、市民親水、鄉村振興、母親河保護等工作,持續保持生態水源涵養成果,給泉水周邊群眾帶來更多生態效益。”

  據北京市水務局2022年5月統計數據顯示,市域內共有泉點1361個,有水在流的880個,近年來北京共有81處泉眼復涌。下一步,北京還將編制泉水名錄,繪制市級和區級泉水分布圖。

  護水 干淨的水不能再弄臟了

  早晨七點,右安門涼水河岸邊,柳枝跟著微風擺動,白燈籠似的玉蘭花沾著河邊的水汽,一點點放開。

  “今天巡河平安無事,沒有垃圾,又看到了兩種鳥兒,那邊看到有四五隻綠頭鴨。有大人小孩在河邊玩,我會提示他們注意安全……”今年67歲的周英阿姨,是涼水河岸邊的老住戶,從2016年開始,社區裡的10多位退休居民響應生態治河,每天7點到9點,他們打起綠色小旗,以健身巡河的方式,輪班參加志願護河行動,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當班河長”。

  老住戶成為護河志願者,無私奉獻的背后,周阿姨和同伴們無意中成為全流域生態治理的參與者。

  歷史上的涼水河,曾是北京西南的一條重要風景水系,文獻記載稱,涼水河在元代“亭館多於水濱圃中”,在明清依然是“野亭穿徑窄,溪柳夾川長。”近代形成的涼水河干流全長68公裡,自西五環外首鋼退水口開始,流經石景山、海澱、西城、豐台、朝陽、大興、通州7個區,在榆林庄閘上游匯入北運河。

  上世紀90年代后期,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直排河道內,一度成為周邊居民眼裡的臭水河。周阿姨說:“我是90年代開始到涼水河右安門住的,那時候的涼水河是條排污河,河水都是乳白色的,臭得岸邊窗戶都不敢開。”

  到2012年前后,涼水河每天約有30萬噸污水直排入河。涼水河管理處副主任黎小紅介紹,“我們的治理思路從最開始就確定了要以生態辦法解決生態問題,恢復自然河道,沿河綠化,全面截污治污。現在這段的水質從劣Ⅴ類改善為Ⅲ類,還在持續優化﹔河道內與護坡襯砌以科技手段實現綠化,吸引更多水鳥,改善生物多樣性。”

  2013年至2021年,涼水河實施3個三年治污行動,全線治理了86處排污口,沿線陸續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廠18座,小型污水處理站28座,干流污水處理能力從112萬噸/日提升到229萬噸/日,十年翻了一倍。實現了流域內污水全收集全處理,不僅杜絕了污水入河,再生水還成為河道的主要水源。十年來,水衙溝、馬草河、小龍河、新鳳河、蕭太后河等18條涼水河支流一一得到治理。

  從污水入河到清水入河,涼水河的水質逐年提升,由臭水河變為清水河。從2017年起,沿河親水群眾突然多了起來,周阿姨說:“涼水河干淨了,我們開始沿河岸健步走,右安門段一個圈來回2589米,每天早晨得一個多小時。”漸漸地,居民有了一致的想法,“后來我們組建了巡河隊。好不容易干淨了的水,不能再弄臟了。我們還帶著小學生暑假巡河、醫學院的研究生也都參與進來,讓大家一起共同參與,共治共管共享。”

  黎小紅說,“河邊變美了,發現群眾想靠近河邊,有親水需求。我們就在沿線建設親水通道,協同屬地單位,想盡辦法打開工程水利設施區,目前已經實現從京開高速雙營橋到東五環橋的沿線22.4公裡便民親水服務通道(包含棧道)一通到底,垂釣平台近100處。尤其是亦庄經開區段,成為水利部全國示范河湖。”

  “生態治理,共建共享,一是要行洪通暢、環境優美,二是要便民親水。”涼水河小紅門管理所所長常鬆介紹了創建“示范河湖”與水利部“水管單位”國家級標准的經驗,“治河不單是河道這點事,需要系統合力、配套健全,大家一起參與,治理效果才能發揮到最好。” (任晨光)

  專家訪談

  治水如何增加市民獲得感

  記者:河水治理,讓人們看到了水清岸綠。但如何能留住這些效果,讓人們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永定河流域投資有限公司平原南段一期工程負責人陳建華:流域治理要兼顧民生。永定河平原段6個標段,面向河岸群眾,建設親水空間,共享生態效益。有人行木橋、瞭望平台、生態停車場,還有步行道、騎行道。綠化工程建設會進一步改善區域整體環境,發揮生態工程的經濟效應,帶動永定河兩岸發展。伴隨著母親河永定河北京段豐水,上游“五湖一線”還會進一步開放文旅、體育、休閑等親水公共服務區域。

  永定河公共服務中心主任王欣:要樹立親水為民的理念。以“五湖一線”和中堤為例,不少水面實現治理后,最早是泄洪用的水利價值,后來是生態價值涵養濕地,現在逐漸顯現親水便民的公共服務價值。夏季在盧溝橋、曉月湖開設龍舟皮劃艇活動基地,在適宜水域設置了104處垂釣平台。2022年市民參與永定河冰雪活動8萬多人次,在增加親水活動空間的同時還活化了冬奧遺產。

  親歷者說

  大興區北章客村老支書劉京堂:

  “黃沙干河道變身水鳥濕地”

  “人在橋上走,有水了,大地也就有靈氣了,現在永定河補水之后,水鳥都過來了,幸福感提升,咱們村民特別滿意。”站在跨越房山和大興兩區的永定河新建橋上,61歲的北章客村老支書劉京堂告訴記者:“10年前怎麼都想不到這條河裡會再次有水,竟然還能把路給淹了,需要再新架橋。”

  大興區北章客村與房山區窯上琉璃河鎮,兩地隔永定河相望。這裡地處永定河平原段,劉京堂回憶說:“我在小的時候,咱永定河就叫渾河,水是渾的,泄洪的時候,種的庄稼都淹過,我們都上裡邊撈白薯去。后來1995年前后沒水了,一逢冬天如果是刮大風,風沙多,我們這兒四五級風,幾步外就看不見人了。”

  2019年,京、津、冀、晉四省市實施流域生態水量統一調度,對永定河進行跨流域生態補水。黃河萬家寨、冊田、友誼等水庫向官廳水庫調水2.7億立方米﹔官廳水庫向下游京津河道集中補水2.3億立方米,永定河山峽段108公裡全線流動,官廳水庫以下形成140公裡連續水路。2020年春季,官廳水庫生態補水出庫總量1.66億立方米,水頭最終到達天津市武清區,官廳水庫以下形成248公裡連續水路,斷流25年的永定河北京段全線貫通。

  “黃沙漫天的干河道,水面漲起來,變成水鳥聚集的濕地。”永定河管理處、永定河流域投資公司聯合屬地為兩岸村民架起了過河的新橋。

(責編:孟竹、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