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財經縱橫

北京銀保監局提示消費風險:遠離“套路貸”“砍頭息”等不良網絡貸款

2023年03月17日13:05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3月17日電 (記者鮑聰穎)新市民作為城市發展進程中的“新鮮血液”,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希望、社會消費的生力軍、金融服務的新藍海。為幫助廣大新市民朋友樹立理性金融消費理念,增強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北京銀保監局特別送上一份金融消費錦囊:

理性消費不亂貸,防止過度負債

消費者要樹立理性借貸觀念,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弘揚勤儉節約美德,科學安排生活支出,根據自身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做好收支籌劃,量入為出、理性消費。要合理合規使用信用卡、小額貸款等消費信貸服務,充分了解分期業務手續費、貸款產品年化利率、實際費用等綜合借貸成本,在不超出個人和家庭負擔能力的基礎上,合理發揮消費信貸產品的消費支持作用。不要不計后果盲目借貸、過度借貸,否則可能使個人甚至整個家庭陷入債務困境。

合理借貸要正規,遠離信貸陷阱

消費者要樹立負責任的借貸意識,合理利用借貸產品,不要過度依賴借貸消費,更不要“以貸養貸”“多頭借貸”。若確有貸款需求,消費者應選擇正規金融機構和正規渠道申請貸款,可通過撥打金融機構官方客服電話、前往金融機構營業網點、使用金融機構官方手機APP等多種渠道進行咨詢辦理。切記遠離“套路貸”“砍頭息”等不良網絡貸款,高度警惕不法分子的詐騙誘餌,尤其要警惕一些不良機構或平台在營銷過程中混淆概念,以“免息”“零首付”等說辭隱瞞實際息費成本的行為。

個人信息不外泄,做好信息保護

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強個人信息安全意識,不設置過於簡單的銀行賬號密碼,簽訂合同、風險須知等重要文件時謹記“三不”,即不簽“空白合同”、不給隨意授權、不能“一勾到底”。特別是對於身份証、銀行卡號、密碼、手機驗証碼等重要信息,絕對不可隨意提供,以防個人信息被冒用、濫用或非法使用。對陌生號碼、陌生鏈接、陌生賬號要提高警惕,做到不輕信、不透露、不轉賬。若發現疑似非法金融活動,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或向有關金融監管部門反映情況。

維護權益要理智,識破“代理維權”幌子

消費者在購買金融機構產品或享受服務過程中若發生糾紛,可以選擇向金融機構或金融監管部門投訴,或者向行業調解組織申請調解,如確有需要,還可按照合同約定提請仲裁機構仲裁或訴訟至人民法院。切勿輕信社會上“代理退保”“代理維權”“挂賬停息”“征信修復”等宣傳廣告,不要把個人信息輕易提供給“代理維權機構”,更不要參與編造虛假信息、偽造証明材料等“惡意”投訴行為,以免造成個人信息泄露和財產損失。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