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劃重點!2023年北京十六區將干這些事【16】

2023年01月15日09:01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延慶區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按不變價計算增長6%﹔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5%﹔固定資產 投資完成100億元﹔市場總消費和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0%和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一、深化生態建設,提升環境品質

持續優化空氣質量。深入實施“0.1 微克”行動,推動減污 降碳協同增效。

持續加強水土保護。完成10個村飲水提升改造和6座污水處理站建設,完成全部美麗鄉村污水項目建設,全區污水處理率提高到94%。

持續擴大生態效益。聚焦國家森林城市建設36項新國標、“中國天然氧吧”16項考核指標,加強鄉鎮集體林場養護工人技能培訓,高水平開展17.8萬畝平原生態林養護。

二、突出財源建設,增強發展動能

夯實發展基礎。聚焦后疫情時期居民消費提質升級新需求,推出文化消費、綠色消費、冰雪消費等主題活動,進一步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快速回暖。

做優營商環境。深化全區“一盤棋”思想,推動營商環境不 斷優化,高標准完成新一輪營商環境改革任務,做好世行、國家和北京市評價迎檢參評工作。

強化招商引資。引進一批高、新、強、優項目,新增市場主體保持在1萬家左右並持續提高有稅率。

三、強化文旅建設,加速提檔升級

促進文旅融合聯動。創新引入新興業態,統籌辦好長城文化節、北京國際花園節、冰雪歡樂季等品牌活動,舉辦 10場以上國家級賽事活動。

促進資源整合聯動。依托八達嶺長城、世園公園、奧林匹克園區等重點資源,積極舉辦高水平的品牌活動、展覽會議、國際賽事,打造一批“小而精”展會活動。

四、聚焦園區建設,夯實發展能力

提升園區承載能力。構建“一園兩區”創新發展格局,建設“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國際體育(冰雪)產業示范區”。

做精做強特色產業。加大高新技術、“專精特新”、“獨角獸”、央企及其子公司等重點類型企業引進力度,園區新引進企業不少於1000家。

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實施《中關村延慶園改革發展提升方案》,開展高新技術企業“筑基擴容”“小升規”“規升強”三大工程,落實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等系列支持政策。完善住房、教育、醫療、商務等公共配套服務,與中關村發展集團合作構建創新生態體系,建設功能完善、宜居宜業的高品質園區。

五、緊抓“三農”建設,促進鄉村振興

加快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圍繞穩產保供目標,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6.57萬畝,蔬菜播種面積3.88萬畝,新建高標准農田 1.2萬畝,推進農副產品深加工,加快“黑六”核心種豬場等重點項目進度。

加快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實施美麗鄉村風景線建設規劃綱要,累計完成300個美麗鄉村建設任務,創建一批全國美麗休閑鄉村,增強美麗鄉村風景線吸引力。

加快推動農民增收致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深化農民增收措施。發展綠色產業吸納就業,開展訂單、定向、定崗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農民就業質量。

六、加快城鄉建設,提高城市品質

持續強化空間管控。完成“十四五”規劃中期評估、2022年度城市體檢和14個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審批,編制報批0205街區控規和永寧、張山營等鎮中心區控規,按需啟動其他控規編制工作,為重點區域加快發展提供規劃保障。

著力提升城鄉功能。加快棚改進度,實現5個棚改項目安置房主體結構封頂,加快回遷安置,34個地塊達到入市條件,推動土地上市交易。完成51萬平方米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新推動 10個小區實現物業市場化,“以考促改”提高物業服務水平。

縱深推動社會治理。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產業園、再生資源分揀中心、鎮級生活垃圾轉運站項目建設,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9%,居民垃圾分類自主投放率進一步提升。完成綜合交通治理5項疏堵工程。打造5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七、著眼民生建設,增進百姓福祉

全面促進就業增收。促進城鄉勞動力就業8000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到60%,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不低於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繼續快於城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完善基礎民生保障。深入推進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改革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補充學前學位150個,新增小學學位400個。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30個村衛生室開通醫保。實現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9萬人。

增加文體服務供給。完成60個以上基層文化室修繕,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群眾文化活動平台。新建更新51處室外健身場所。開展 3000名中小學生冰雪技能培訓,舉辦30場以上區級全民健身活動,帶動8萬人次參與,實現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體育特色鄉鎮全覆蓋。

八、深化法治建設,營造公平環境

強化依法行政。完成全國法治政府建設單項示范創建。

優化政務服務。做好政府信息公開和政務公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強化信用監管支撐保障。

九、強化自身建設,不斷爭先創優

堅持勇爭一流。堅持改革創新。堅持改進作風。

(責編:池夢蕊、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