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文化

我國第一座漢代墓葬博物館——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將原址改建

2022年10月29日08:58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改建效果圖。

  本報記者 曹政

  豐台區郭公庄,神秘的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漢代墓葬博物館,“藏”著新中國發現的第一座“黃腸題湊”葬制的西漢諸侯王墓。

  這座建成開放數十年的博物館將迎來蛻變。近日,市發改委批復大葆台西漢墓遺址保護及博物館改建工程項目建議書(代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原址改建博物館,更好展示漢代歷史文化標識。

  遺址保護遵循“最小干預”

  日歷翻回到1974年6月,大葆台西漢墓在基建施工時被發現,隨后考古人員發現,這裡由西漢時期的兩座大型豎穴土坑木槨墓組成,屬於諸侯王級別的高等級墓葬,被認定為廣陽頃王劉建及其夫人的墓葬。

  這裡是北京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漢代墓葬,對研究漢代喪葬制度和北京漢代歷史具有重要價值,曾於2021年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1983年12月1日,原址上建造的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對外開放,這也是我國第一座漢代墓葬博物館。然而,經過數十年時光侵蝕,大葆台博物館建筑和設施陳舊,已經閉館10年,亟待升級。

  今年9月,這裡啟動了遺址保護。40多年前在挖掘時,主要對一號墓的墓室部分進行了防水處理。“由於車馬坑部分未進行防潮保護,受潮濕影響較大,這次將改善車馬坑的保存環境。”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館長楊志國介紹,設計和施工中將遵循“整體保護”與“最小干預”原則,將實現對墓室部分不擾動,盡可能保留歷史信息。

  這次批復的工程除了遺址保護外,還會原址拆除改建博物館。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升級后,博物館建筑面積將達到7600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積3480平方米,地下面積4120平方米。同時,建設藏品庫區、藏品技術區、展示陳列用房、教育與公眾服務用房、業務研究用房、管理保障用房等﹔也建設管線、道路、廣場、綠化等室外工程及相關市政配套工程。

  升級后精妙呈現“黃腸題湊”

  40多年前,大葆台西漢墓首次通過考古發現証實了史料典籍中所記“黃腸題湊”,成為新中國發現的第一座“黃腸題湊”葬制的西漢諸侯王墓。

  何為“黃腸題湊”?“黃腸題湊”是流行於秦漢時期的一種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其“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向內,故曰題湊”。“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黃色的柏木心拼湊在一起,堆出來槨室。”楊志國解釋。

  升級后的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將精妙呈現“黃腸題湊”。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為了更好展示漢代墓葬文化,此次改建在設計風格、結構規劃及外立面打造上,處處彰顯漢代質朴、閎放的文化內涵,其中,博物館建筑造型取意漢代墓葬形制,採用覆斗式造型,四面放坡,配合以夯土立面材質,呈現漢代“黃腸題湊”高等級墓葬制式﹔一號墓在室內展廳展示,二號墓在室外地面通過硬質鋪裝等材質再現墓室形制,金代水井設在外庭院形成景觀空間﹔主入口隔扇牆立面紋理提取“黃腸題湊”中的題湊形式,正面橫向紋理為“黃腸題湊”的延展面,側面為“黃腸題湊”的截斷面,巧妙運用了“黃腸題湊”葬制文化特點。

  通俗解說讓鎮館之寶“活起來”

  “過去的展陳設施比較老舊,拆除改建后也將運用3D掃描、VR等數字化科技手段,升級為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楊志國說,改建后的大葆台博物館注重發揮文物價值,補充完善文物保護、展覽展示、科普教育等功能用房,讓文物“活起來”,更好服務中小學生校外教育和科普教育,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讓文物“活起來”,重點是解讀通俗化。常去各類博物館的觀眾都有過體驗,一些博物館的解讀堪比研究文章,普通觀眾聽不懂。大葆台博物館改建將重點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會把文物背后蘊含的價值通過展陳手段,轉化為普通觀眾能夠接受的語言。”楊志國說。

  此外,改建中也將通過採用綠色建材、裝配式結構、節水器具和節能電氣系統等,結合自然採光、通風等適宜技術策略,實現綠色低碳、節能環保。

  “大葆台西漢墓遺址保護及博物館改建工程項目作為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落地之花’,具有積極作用。”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大葆台西漢墓遺址保護及博物館改建工程項目是北京市2022年重點工程,並已納入新一輪城南行動計劃重點項目。遺址保護於今年9月啟動,博物館改建工程計劃於今年年底開工,2024年建成投用。

(責編:董兆瑞、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