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社會民生

新一批“京味兒”端上市民餐桌

2022年09月23日08:52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一批“京味兒”端上市民餐桌

  實習記者 何蕊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這個收獲的季節,新一批“京味兒”端上了市民餐桌——近年來,北京高校師生將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運用科學知識培育引進各類新品種。這些新品種不僅提質增收,口味、營養價值等也更加符合市民的喜好。

  7年完成京味甘薯更新換代

  在密雲區高嶺鎮的甘薯田裡,數位農民正忙著收獲。鬆軟的土地上,長滿了一顆顆外皮粉紅、形態飽滿的甘薯。“這是西瓜紅,學名普薯32,口感、營養、產量等綜合實力均排在北京甘薯前列。”北京農學院副教授趙波撿起一顆甘薯掂了掂分量,眼裡透著豐收的喜悅。“相比此前的北京甘薯品種,這一新品種產量幾乎翻了一倍。在平原地區,畝產超過3500公斤﹔在密雲區、延慶區、懷柔區等山區,畝產也能達到2500公斤左右。”

  2016年以來,趙波在北京郊區甘薯生產田中設置新品種試驗示范田,引進了更符合市場對甘薯口味和外觀品質要求的甘薯新品種西瓜紅,其纖維更少、口感更佳。“不用吐掉中間的絲,也不會塞牙了,吃著更順滑。”趙波還運用甘薯密植淺平栽技術,將甘薯生產田的栽植密度從每畝3000株提高至4000株。“殘次薯塊比例明顯減少,薯形大小適中,買回家不用剁,吃著方便。”

  新品種引進7年,因其產量高、口味佳的優點受到市民的喜愛。在京的種植面積從2016年的不足1%,發展到如今超95%的甘薯田和市場上都有“西瓜紅”的身影,實現了新品種在北京地區的更新換代。

  博士農場打造“專用京豆”

  北農103和北農106大豆打出的豆漿味道濃,沒腥味﹔豆芽專用大豆發芽快,出芽率高,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吃到自己種的豆芽﹔北農109大豆花青素含量高,給愛美人士帶來了抗氧化、抗衰老的食補新選擇……根據市場特定需求,培育具有特定用途的大豆,是北京農學院作物學科特用大豆研究團隊一直堅持做的事。

  利用基因組測序技術,團隊解析影響大豆產量、品質等重要農藝性狀的因素,培育高產優質專用大豆新品種。“有些人不愛喝豆漿,覺得有腥味,容易引起腹痛,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基因控制和育種設計避免的。”團隊技術骨干、副教授李瑋瑜說,團隊收集了近2萬份種質資源,精准控制大豆的基因組合,同時建立豆漿感官評價體系,篩選出了最適合做豆漿的大豆品種——北農103和北農106。

  豆芽也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菜品。多年來,團隊在平谷區的博士農場中試點設計育種,培育出豆芽專用型品種,實現豆芽的高效高產。“大豆發芽不到10天就能長到5至7厘米,即可食用。”李瑋瑜欣慰地說,豆芽專用大豆在今年迎來了在京郊的較大面積種植。“人們都說東北大豆好,我們致力於把北京的大豆種好,服務市民的口味和需求。”

  新農科將培育更多“京字號”

  除了培育一批高產優質的“京糧”,北京高校也將科研培育發展到了肉禽蛋和瓜果蔬菜類。中國農業大學與北京一家食品公司聯合培育了“沃德188”快大型白羽肉雞品種,是我國肉雞市場自主培育的首批白羽肉雞品種,有體型大、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等優點,適合生產分割雞肉,方便制作快餐、團餐及深加工制品。在通州區西槐庄科技小院,三名中國農大的學生開發試種了袖珍西瓜、水果蘿卜、草莓番茄等果蔬新品種。

  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師生投身“新京味兒”研究。今年,生物育種科學作為新專業,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國農大獲批全國首個生物育種科學專業並招收首屆50名本科新生。新專業分為植物育種和動物育種兩個方向,是作物學、畜牧學、生物學、遺傳學、信息學的新興交叉專業。

  未來,在北京高校師生的努力下,市民將品嘗到更多種類豐富的“新京味兒”美食。

  相關新聞

  校園農場晒成果

  豐收節上,密雲區西田各庄中學學生開心地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

  本報訊(記者 牛偉坤)在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本市不少中小學的校園農場也迎來大豐收,孩子們盡情享用著自己的勞動果實,在收獲的喜悅中接受了一場別樣的勞動教育。

  這幾天,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平谷分校的校園裡彌漫著一股豐收的喜悅。在校園的“百草園”裡,紅通通的辣椒挂在枝頭,綠油油的白菜舒展著葉子,圓鼓鼓的冬瓜個頭兒喜人……校長梅紅兵說,為豐富學生的生活實踐體驗,該校多年前在校園裡設置了“百草園”種植基地,並承包給了三至六年級學生。從選種到收獲,學生們可體驗蔬菜種植的全過程﹔各學科老師還合力開發了形式多樣的“百草園”課程。豐收節來臨之際,該校舉辦了第五屆“百草園”收獲節,孩子們親手採摘並現場品嘗花生、大棗等勞動成果。

  與此同時,順義區小店中心小學農場裡的花生、小米、秋葵、冬瓜迎來了大豐收。學校德育副主任段亞會說,一至六年級的學生均可參與種植,至於地裡種什麼,也由孩子們決定。密雲區馮家峪鎮中心小學對孩子們的勞動果實進行了再加工:食堂工作人員將孩子們在勞動基地收割的韭菜制作成了可口的包子。密雲區太師屯鎮中心小學則把收獲的蘿卜當作禮物送給學生,鼓勵學生在家人的幫助下對蘿卜進行花式烹飪。

  除了享受豐收的喜悅,豐收節也成了學校的第二課堂。密雲區西田各庄中學近日舉辦了首屆校園豐收節,活動中,生物老師把課堂搬到農場,用地裡的花生和蘿卜給學生們講解種子的構成和植物的生長過程。密雲區水庫中學的生物和地理老師將聯手上課,分別為學生講解秋分節氣的含義與農事關系、玉米和白薯的成長特點。

  鄉村舞台慶豐收

  本報訊(記者 張驁)昨天,門頭溝區第五屆農民豐收節在齋堂鎮柏峪村啟動,來自全區各鎮的農民代表、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匯聚一堂,共享豐收喜悅。

  活動現場設置“鄉村大舞台”專場展演活動。鄉親們用自行編排的秧歌、詩朗誦、口技、快板、合唱、民間舞蹈等特色節目,表達著迎豐收的喜悅。京西太平鼓、燕歌戲鼓等非遺文化表演奏出門頭溝區“三農”事業的華彩樂章。

  除了精彩的演出,現場還通過產品推介集中展示了門頭溝區的特色農副產品。京白梨、金絲小棗、京西黃芩茶、清水豆腐、韭園醬菜、山裡紅……陣陣果香、菜香引得人們紛紛下單,共享美食。

  針對“金秋京郊游”休閑季的到來,門頭溝各鄉鎮推介官分享了當地的精品休閑線路。線路以門頭溝的紅色文化、生態山水、古村古道、民間民俗、特色美食等特色資源為依托,以京西古道、門頭溝小院、谷山村休閑農業園等知名鄉村游品牌為體驗場景,為廣大市民金秋假期裡的休閑出行提供了更多選擇空間。

  圍繞“古村古道 流水人家”的區域特色元素,現場特別設計了“琉璃渠過街樓”“京西古道牛角嶺關城”“馬致遠故居小橋流水”“門頭溝小院豐收”四大特色小品。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