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時政要聞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全面增強——

新時代首都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2022年09月23日08:38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時代首都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本報記者 陳雪檸

  凝心聚力謀發展,砥礪奮進啟新程。昨天,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布《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以翔實的數據展示全市堅定不移從北京發展轉向首都發展、從單一城市發展轉向京津冀協同發展、從聚集資源求增長轉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謀發展、從城市管理轉向超大城市治理,實現新時代首都發展歷史性跨越的奮進之路。

  落實戰略定位提升首都功能

  “四個中心”是黨中央賦予北京的城市戰略定位。北京始終把服務保障政治中心擺在首要位置,建立重大國事活動服務保障常態化工作機制,圓滿完成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等重大活動服務保障任務。

  從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看,《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制定實施,歷史文化街區佔核心區總面積比重提升至26%左右。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GDP)的10.5%,穩居全國31省區市首位。2021年人均公共文化財政支出超千元,是2012年的1.5倍,文化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從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看,2017年至2021年,北京累計接待黨賓國賓團組821個,接待國際展覽638個。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關村論壇、金融街論壇三大平台影響力持續擴大。

  科技創新驅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為6.53%,比2012年提高0.94個百分點,在全國31省區市中保持領先﹔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94.2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2.6倍。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均居全國各城市首位。

  京津冀重點領域協同率先突破

  北京是全國第一個提出減量發展的超大型城市。在堅持疏控並舉的原則下,全市累計退出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近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執行以來,全市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累計近2.4萬件。

  全市常住人口自2017年以來逐年減少,2021年末為2188.6萬人,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區人口較2013年減少41.4萬人,中心城區常住人口佔比50.1%,較2013年下降9.5個百分點。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交通一體化先行,2021年末京津冀鐵路運營裡程達到1.1萬公裡,其中高鐵佔比超2成。京津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下好產業“一盤棋”,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在津冀兩地分支機構累計9000余家。北京攜手河北張家口成功舉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增添新動力。

  “兩翼”齊飛,宏圖初展。北京城市副中心持續推進重大項目投資建設,堅持“一年一個節點,每年都有新變化”。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區2021年GDP佔全市的比重為3%,比2012年提高0.2個百分點,運河商務區吸引注冊企業1.5萬家。雄安新區進入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截至2021年底,完成重點項目177個,累計完成投資超過3500億元。100余家央企在雄安設立分公司、子公司及各類分支機構。

  經濟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

  “201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躍上2萬億元,2018年突破3萬億元,2021年超過4萬億元。可以看到,從2萬億到3萬億歷時5年,從3萬億到4萬億僅用3年。”相關負責人介紹,2013年至202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6.4%。全市人均GDP在2017年突破2萬美元,2021年超過2.8萬美元,繼續居全國31省區市首位。

  北京產業結構持續向“高精尖”邁進。報告顯示,在醫藥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雙引擎”驅動引領下,2021年北京十大“高精尖”產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達到30.1%,比2018年提高5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增加值從2015年的8719.4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6萬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4成以上。

  十年間,全市消費率保持在6成左右,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報告顯示,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2013年突破萬億元,2021年達到1.5萬億元。投資由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由重經濟效益向重社會效益轉變。十年間全市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超過2萬億元,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接近3成。

  “兩區”建設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重點領域實現增加值佔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接近7成,自貿試驗區實現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接近1成。2021年,全市新設外資企業1924家,為2008年以來的最高值。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北京已經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報告顯示,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3.68萬元增加到2021年的7.5萬元,年均實際增長6.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也由2012年的2.7萬元提升到2021年的4.4萬元,服務性消費支出佔比為57.1%,消費結構持續升級。

  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提升居民幸福感。2021年,全市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職工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人數分別為1725.1萬人、1486萬人和1358萬人,比2012年分別增長43%、16.1%和34.9%。十年來,全市持續推出經濟適用房、公租房、共有產權房等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2021年低保、低收入、重殘、大病四類家庭申請保障性住房保障率達100%。

  在公共服務方面,2021年全市幼兒園達2000所,在園幼兒56.7萬名,為2012年的1.71倍,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接近9成。全市醫療衛生機構1.17萬個,床位數超13萬張。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從無到有,累計建成運營1000余家,中心城區基本實現照料中心全覆蓋。

  天朗氣清,首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報告顯示,PM2.5年均濃度由2013年首次監測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