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北京專題大全>>北京文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

加強金融支持力度 提升園區建設水平 推動北京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2年07月28日14:52 |
小字號

7月26日,北京文化論壇“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分論壇”在北京飯店舉辦。分論壇以“創新·賦能·發展”為主題,交流文化科技融合方面的經驗做法,探討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未來趨勢,發布了《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2)》。全面梳理了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數據、政策措施、重大事件、趨勢特征,客觀反映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年度情況,並結合新形勢和新要求,提出了未來一段時期北京文化產業的發展思路。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加大金融業助推文化產業力度,推動文化產業與金融業對接,既是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首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大發展的客觀需要。“投貸獎”是北京市解決文化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創新舉措,是促進首都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探索。自2017年實施以來,通過貸款貼息、融資租賃貼租、股權融資獎勵、銀行獎勵、股權投資獎勵等九類方式,累計支持資金近20億元,合計近3300家文化企業和200余家金融機構受益,拉動社會資本近2000億元,僅貸款貼息一項,就減少企業利息成本超30%。

2021年,為滿足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要求,針對文化企業輕資產特點,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對“投貸獎”政策進行了優化調整,提升了股權融資支持比例,新增了北京四板文化創意板挂牌獎勵。據某獲得貸款貼息的企業負責人介紹,公司主營影視節目生產及運營,受到了此次疫情的嚴重沖擊。“每年光利息費用就幾百萬,償還壓力非常大。此次獲得了政府的資金支持,不僅充實了企業現金流,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也提振了我們的發展信心。尤其是向我們提供貸款的銀行也能因此獲得獎勵,雙方受益,金融機構也樂意,取得融資變得容易了。”

北京市始終積極探索支持政策體系“點面兼顧”,除為成長性好、有一定規模能夠獲得融資的文化企業構建了“政府政策+文化企業+金融機構”投融資體系之外,市文資中心還出台了針對小微、初創文化企業補貼房租的“房租通”政策和支持金融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的“風險補償金”政策,三項政策支持主體不同,互為補充,構成了促進北京市文化金融融合發展的制度體系。

推動由“物”向“人”轉型 園區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通過文化賦能,引領文化消費新風尚,文化產業園區也正在推動以“物”為核心的傳統消費場景轉向以“人”為核心的文化消費新場景。近年來,北京市堅持抓產業就要抓園區,先后出台了市級園區認定管理辦法、推進園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及“園區服務包”“投貸獎”“房租通”等多層次政策舉措。

在798藝術區,8節車廂組成的迷你小火車——共同的“專列”,正沿著藝術區內道路歡快行駛。這是“畫廊周北京”公共單元的特別項目。每節車廂搭載一位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整列小火車滿載藝術活力奔跑在798藝術區這個城市客廳裡。798藝術區展開的這場跨越數十年的工業與藝術的雙向奔赴,正以更豐富新穎的形態延續。“畫廊周北京”實現品牌外溢,輻射更多藝術園區﹔園區數字光影研發團隊正開掘元宇宙潛力,試圖以嶄新消費形態告別傳統的畫框經濟﹔搭建數字化交流交易平台,扶持青年藝術家並加強中外交流……未來,高質量發展的798藝術區將以“小集聚、大融合”之姿擦亮全國文化中心“金名片”。

從“物”到“人”的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新業態,契合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數字化、智能化、移動化的新趨勢,漸成北京立足城市戰略定位、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助力。

僅以清明小長假為例,798藝術區實現文化消費約5800萬元,宏福文創園區實現文化消費收入800余萬元,首創·郎園Station實現文化消費收入約300萬元,紅橋市場線上線下文化產品銷售收入55萬余元。

近日,以科技資源、金融資源進園區為導向的“文科匯”活動上,首次發布了北京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景氣指數。該指數從北京市認定的市級文化產業園區中選擇了50家園區構建樣本庫,建立了涵蓋園區總體環境、運營情況、產出情況、入駐企業情況的指標體系。景氣指數按照當前通用的表征方式,以0—200為取值范圍,取100為臨界值。經測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二季度園區景氣指數為88.886。隨著北京減稅降費、解難紓困、援企穩崗等一系列政策的持續落地,以及提前啟動“投貸獎”“房租通”“文化消費促進行動”等針對性工作,文化企業信心將逐漸增強,初步預測三季度指數可回暖至103.745。

推動北京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發展

科技賦能態勢明顯,文化與科技融合,已漸成北京文化產業發展亮點之一。分論壇上,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靳偉強調:“文化與科技是北京最明顯的發展優勢。要強化現代科技應用,支持文物保護、博物館建設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形成系統的解決方案,加快推動文化數字化,引領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

數據顯示,2021年1-12月,北京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中,文化核心領域收入合計15848.3億元,同比增長17.8%,文化產業數字化步伐加快,全市規模以上核心數字文化企業1708家,實現營業收入11409.8億元,同比增長23.5%,拉動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4.9個百分點,其中“互聯網+文化”領域營業收入佔比87.8%。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強勁,16個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10246.5億元,同比增長22.6%。

2020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770.2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10.5%,這也是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佔經濟的比重首次超過10%,是個十分重要的標志性事件。這一比重穩居全國第一,北京在文化產業方面的全國文化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

“故宮以東·城市盲盒”數字沉浸式體驗空間落地王府井﹔前門地區“北京坊”打造全球首個“5G+虛擬現實”智慧商圈﹔北京廣播電視台冬奧紀實8K超高清試驗頻道順利開播,成為全國首個8K電視頻道﹔第九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上線“雲享京彩文化生活節”,數字藝術展、沉浸演出劇場等新形式得到推廣,數字文化消費生態圈逐步形成。

未來,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立足首都“四個中心”定位,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持續推進“科技賦能文化、文化賦能城市”戰略,從金融支持、園區建設、科技賦能等多個維度予以支持引領,推動首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責編:尹星雲、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