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社會民生

探訪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案例 小規模漸進式“更新”首善之都

2022年07月16日09:16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小規模漸進式“更新”首善之都

  貫徹減量、提質、增綠的改造理念,疏解原有的小商品低端業態后,西單更新場升級為小體量商業中心。

  本報記者 陳雪檸 楊天悅

  在近日舉行的首屆北京城市更新論壇上,16個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項目獲得表彰。這些項目聚焦民生改善、創新商業模式、服務科技創新和文化發展功能建設,以小規模、漸進式的步伐推動首都有機更新。記者近日通過探訪菜市口西片區、西單更新場、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金隅智造工場、望京小街和麗都國際街區發現,這些典型樣本既是對城市更新發展成果的展示,也將為未來進一步探索提供重要借鑒。

  新模式激活歷史街區

  培育胡同16號院,原本居住著10戶居民。2019年,院落所在的菜市口西片區成為全市首例申請式退租、申請式改善的城市更新項目,9戶居民選擇退租,僅剩1戶還留在原處。

  項目實施主體金恆豐公司總經理高軼介紹,菜西片區有16個院落裡都僅剩1戶居民未退租。能否將院落空間“化零為整”,既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又提升院落資產價值?2021年6月,建設銀行旗下子公司建信住房與金恆豐公司簽約,銀企合作共同探索提出“促整院”改造模式,通過建信住房存房業務,將原住戶平移到同片區居住條件更好的新房中。

  “這就是我換的房子,比以前的面積更大,條件也好了。”居民杜生樂呵呵地展示自己loft式小套房。通過建信住房提供的租金支持,杜生已搬到改造完畢的培育胡同3號院,居住面積從之前的15.6平方米擴大到18平方米,廚衛浴進屋,過上了胡同裡的現代新生活。騰出來的16號院經過整體改造后變成了精致的二進院,預計年底亮相。

  將視線投向京西。2021年9月底正式開街的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如今已成為首都歷史文化新地標。堅持“隻搞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原則,街區修繕以文物保護為核心的同時,提供豐富的休閑消費及文化體驗空間。78號院的“古道斯存”模式口歷史文化民俗陳列館,歷史上原為“西老爺廟”,后經年代變遷,由周邊居民承包用於經營藥店。按照“一院一方案”的更新改造方式,這裡實現保護性修繕,引入博物館展陳模式及精品網紅咖啡業態,獨具一格。

  新商業提升城市活力

  踏入全新亮相的西單更新場,很多人可能很難意識到,這裡就是原來的西單文化廣場,曾經的77街。順著主路穿行林間,茂密樹種帶來靜謐陰涼,如同城市森林﹔進入地下商業空間,個性化的首店和豐富的藝術展覽令人耳目一新……曾經的潮流地標西單,如今以更新場的探索,重新贏得年輕人的青睞。

  減量、提質、增綠,這是西單更新場升級改造的關鍵詞。“我們把建筑面積從4.3萬平方米減少到3.5萬平方米,換來的是1.12萬平方米的城市綠地。”西單文化廣場升級改造項目總經理孫慧根介紹,原先地下4層的商業空間被減為3層,為地面種植高大喬木提供充足的覆土。

  原有的小商品低端業態得到疏解后,西單更新場升級為精致的小體量商業中心。盡管商業面積隻有6000平方米,這裡的高峰客流量可達到兩三萬人,坪效也是傳統商場的兩到三倍,取得良好的商業效益。

  在望京小街中央的彩色天幕下,孩子們歡快玩耍,食客們在各具特色的餐廳裡大快朵頤。對周邊居民來說,小街的變化也讓他們感受到特別的驚喜。在對望京小街的升級改造中,萬科首次將城市更新的邊界拓展至街區小巷這類城市的“毛細血管”,把商業辦公與步行街道相縫合,用5個月時間完成了從“臟亂差”到“新地標”的改造提升。“以前街上車輛亂停亂放、垃圾多,現在這條街既像一個現代的國際藝術中心,又能滿足吃飯聚餐和休閑娛樂的需求。”老望京人曹女士對煥然一新的街道贊不絕口。

  拓展公共空間功能,增加公共休憩空間,附近的麗都商業圈同樣完成了從封閉大院和“斷頭路”居多的老舊片區,到時尚宜居的現代化商業休閑居住空間的華麗蛻變。麗都廣場外側原先一處破敗綠地變成城市森林公園,商街路口處的“麗都會客廳”改造為集共享空間、閱讀、公益功能的一站式服務體。目前,麗都地區擁有麗都花園和四得公園,整體綠化率超50%。

  新生態推動產業升級

  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家創業板上市企業、3家科創板塊申請上市企業、6家智能制造行業獨角獸、9個北京市重點項目、超過5000件知識產權產出、生產總值超過50億元……這是金隅智造工場拿出的一份亮眼成績單。

  現代工業風格的園區內,紅外熱成像測溫機器人“把守”園區入口,還能在路上“偶遇”無人配送車和安保防疫巡邏機器人,園區中心廣場設置了可語音提示並感應開門的智能垃圾分類櫃,樓內的AI語音控制電梯能讓訪客與電梯全程無接觸即可完成電梯乘坐,科技元素在園內無處不在。移步換景,園區保留了國家級京作非遺傳承基地——龍順成家具的原廠房,為科技園區增添了歷史文化氣息。

  現如今,園區大信息及智能制造產業集聚效應已經顯現:園區吸引入駐企業包括大型金屬構建增材制造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煜鼎增材,極速3D打印企業——清鋒科技,人工智能行業“獨角獸”——雲知聲、曠視科技、百分點、G7物聯網、銀河航天、春雨醫生等。

  完成傳統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空間“騰籠換鳥”后,這座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成為北京市老舊工業廠房裝修改造、城市產業更新的鮮活案例。相較於原先的傳統家具制造業,單位產值提升近10倍。

(責編:孟竹、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