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時政要聞

北京打造綠色北京、改善人居環境、建設韌性城市 代表建言獻策

精細管理構筑和諧宜居城市

2022年01月10日09:11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精細管理構筑和諧宜居城市

  本報記者 王天淇 朱鬆梅 張蕾

  “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新增造林面積15萬畝”“制定韌性城市專項規劃,建立韌性城市指標體系”“深入落實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強化居民自主分類”……圍繞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列出諸多規劃。市人大代表也就構筑新時代和諧宜居城市建言獻策。

  打造綠色北京

  恢復地帶性植被 增加樹種多樣性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有十余處提到生態環境建設。

  “生態系統越多樣,就越穩定。以前北京大規模搞綠化時,主要目的是盡快讓荒山禿嶺和城市空地綠起來,所以大量種植了一些速生樹種,如毛白楊等,樹種組成較為單一,生態效益較低,景觀效果較差。”市人大代表、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說,現在北京把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重要因素,納入園林綠化工作,開始推廣施行“鄉土、長壽、抗逆、食源、美觀”的植物選用原則,綠化樹種更加多樣,這對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是非常有利的。

  王金南介紹,生物多樣性除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之外,還包括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比如北京這次為種子立法,就是保護物種多樣性的一個做法。

  市人大代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護研究所所長江澤平也非常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北京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我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三環外的森林很少見。尤其是這幾年先后開展兩輪百萬畝造林,特別是營建大面積的成片森林,這個方向是正確的。”江澤平說,大規模建設綠道串聯森林板塊,從生態角度來說,動物有了遷徙廊道,緩解了生境破碎的狀況﹔從社會角度來說,也方便市民休閑、游憩和開展自然教育,有利於人與自然的和諧。

  江澤平認為,下一步還應提升以生態效益為目標的森林質量。“北京的地帶性植被是鬆櫟混交林,包括好多個不同的植物組合。造林時應該重點恢復這樣的地帶性植被,要盡可能多地增加樹種多樣性,讓食物鏈更完整。”

  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江澤平提出四方面建議。一是摸清生物多樣性家底,弄清楚各物種存活或消亡的原因,要覆蓋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物多樣性及其變遷。二是在重點區域建立更多自然保護地,以保護為主,兼顧對公眾開放,讓退化的生態系統逐漸恢復。三是加強動植物物種的保護力度,包括珍稀瀕危物種、北京特有物種、高價值物種以及古樹資源。四是調整產業結構和城市規模,壓減高耗水、高污染產業,同時避免城市過度集中。

  改善人居環境

  堅持抓好兩個“關鍵小事”

  推動垃圾回收市場化體系全覆蓋,深化非居民生活垃圾計量收費改革,推進大興安定、順義焚燒廠三期等項目實施,新增廚余垃圾日處理能力600噸以上﹔健全物業管理條例配套政策體系,推動維修資金改革措施落地……今年,北京還將在垃圾分類和物業管理這兩個“關鍵小事”上持續發力。

  2021年,北京完成新建、提升600座生活垃圾分類驛站﹔2022年,將推動垃圾回收市場化體系全覆蓋納入政府工作重點任務清單。在市人大代表、海澱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信息科負責人任智慧看來,可回收物體系建設工作的延續意義重大,“生活垃圾再生利用,其實不光針對可回收物,目前北京對廚余垃圾的處理是以生化方式為主,這其實也是資源化、減量化的一種途徑,應當予以支持並繼續大力開展。”

  生活垃圾居民自主分類投放准確率達到85%,印証了居民分類習慣初步養成和文明意識的提高,“但這85%是一個平均數,有的做得很好,有的還是起色不大,新的一年應該在補短板上多下功夫。”任智慧建議,可以通過社區、街道一對一或多對一“結對子”的方式,定向幫助垃圾分類“后進生”,並嘗試促進機制的創新。

  “物業管理條例落地實施以來,業主維權意識越來越強,物業在逐步補足短板,提升了服務品質。”市人大代表、朝陽區麥子店街道棗營北裡社區居委會主任陳桂平對此感受很深。

  陳桂平介紹,物業管理條例實施后,棗營北裡社區黨委與朝陽法院酒仙橋法庭黨支部聯合打造“黨建引領、百姓說事、法官講法、社區解題”的治理模式。酒仙橋法庭黨支部指派法官以黨支部副書記的身份加入社區物業聯盟黨支部,黨員法官們進樓院、進社會單位、進樓宇公寓,上門現場調解糾紛、答疑解惑、提供司法服務,並制作宣傳教材和動畫視頻幫助居民理解。

  經過多方努力,條例實施近兩年來,棗營北裡社區黨員物業費收繳率同比提高38.6%,個別老舊居民樓物業費收繳率從10%提高到94.7%,小區供暖費收繳率從70%提高到86%,12345接訴即辦涉物業糾紛案件同比下降71%,2020年、2021年社區涉物業糾紛零訴訟。“現在很多物管會的主任都是社區工作者,今年還應當就條例內容加強對社區工作者的指導和培訓,便於條例深入落實,提升居民滿意度。”陳桂平說。

  建設韌性城市

  提升重點區域災害防御能力

  本市將加快韌性城市建設,把韌性城市要求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在“十四五”期間,如何增強城市“韌性”將成為北京城市發展的一大重要課題。

  2021年,北京經歷“超長汛期”,122天下了79場雨,平均雨量達大雨及以上量級降雨10場,包括2場暴雨,累計降雨量為近60年來最多。如何積極、科學、有效應對強降雨及城市內澇工作成為建設韌性城市的重點之一。

  “近幾年,北京在防汛和防澇工作方面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應該說北京已經建成了相對完整的防汛防澇體系,但仍然存在短板,就是應對極端氣候和局地極端氣候的能力還有欠缺。”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其軍說。近些年,全球氣候發生了明顯變化,極端天氣或局地極端天氣未來可能頻繁出現。北京作為首善之區,更要增強防汛、防洪、防澇的城市“韌性”,尤其增強防范和應對暴雨災害、城市內澇所帶來次生災害的能力。

  李其軍舉例說,暴雨災害和城市內澇往往會引起城市生命線的癱瘓,屆時供水、供電、通訊、醫療、物資保障都會受到影響,而越是特大城市,越要保障災后城市生命線的暢通。因此,他建議,要定期開展城市管線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持續推進老化管道更新改造,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

  考慮到北京軌道交通發達,李其軍特別指出,針對地下空間,無論是地鐵系統還是地下活動場所,都需要在建設時增加安全余度,提高防范標准。

  李其軍還建議,建設韌性城市應加強智能預報和調度系統的建設,氣象、水務、應急等多個部門形成合力,提前研判雨情,提前騰空河道和排水管網,推廣建設海綿城市﹔提升重點區域災害防御能力,實施低窪路段、下凹式立交橋等城市積水點動態清零。同時,加強城市安全、應急防范宣傳教育,建立全民防災意識。

  馬上就訪

  從垃圾分類“后進生”到示范小區

  本報記者 王天淇

  在朝陽區將台鄉將府錦苑小區,問起垃圾分類開展前后有什麼變化,居民李淑會脫口而出:“環境好了,小區干淨了,街坊四鄰住得比以前舒心了!”

  將府錦苑小區是回遷小區,共有15棟居民樓,30個單元,3760戶,1萬多居民。以前,這裡每個單元門外都有一組垃圾桶,幾個大黑桶並排一放,居民扔什麼都是“一鍋端”。人多,桶多,情況復雜,基礎薄弱,種種“先天不足”讓垃圾分類一度很難開展,考核排名時經常是后幾位。

  引導居民養成習慣,先從規范設置桶站開始。

  將府錦苑小區對院內垃圾桶進行撤桶並站處理,從每個單元門外一組變成兩個單元共用一組。以前,小區裡的垃圾桶隻有簡易鐵架圍擋,風大的時候經常被吹倒,造成垃圾遺撒。物業公司於是設計了更為堅固的桶架,並加裝防雨棚。為了方便居民投放,原本的掀蓋垃圾桶換成了腳踏式,不久后又增加了拉環﹔怕居民扔垃圾臟手,物業公司准備了免洗洗手液。夏季時,垃圾容易滋生蚊虫,防雨棚內還裝上了太陽能滅蚊燈﹔垃圾分類指導員每天早晚桶前值守各兩個小時,其余時間則通過語音引導提示。

  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深入開展,將府錦苑小區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其中,生活垃圾分類純淨度達到50%,居民自主參與率更是高達85%。2021年,將府錦苑小區被評為北京市垃圾分類示范小區。

(責編:孟竹、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