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十六區動態

鄉村文化能人用活密雲公共文化設施

2021年11月10日08:38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鄉村文化能人用活密雲公共文化設施

  本報記者 李洋

  密雲區太師屯鎮光明隊村,是居於密雲水庫東岸,緊鄰101國道的一處小村庄。每天晚飯后,村委會后身的小廣場都熱鬧非常,唱歌的、跳舞的、踢毽子的……每每來了近百人,小廣場就顯得有點擁擠了。初秋開始,村委會在前院兒又施工擴建了一塊300平方米活動場地,滿足大家的文藝熱情。升級改造和增加公共文化設施之舉,密雲區許多鄉鎮都在做。2020年7月開始,該區創建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補齊公共文化設施不完善的短板是最緊迫的任務。

  據密雲區文旅局統計,自2020年7月至今已投入約7400萬元,對區內20個鎮街152個村社區公共文化設施進行了改造提升。如今密雲區鎮、街綜合文化中心面積已全部達標(分別不低於1200平方米、800平方米)﹔行政村、社區綜合文化室面積分別不低於300平方米和200平方米,並配置不低於室內面積一半的室外活動場地。截至2020年底,人均公共文化設施面積1.87平方米,位列全市第2位,生態涵養區第1位。同時,網上文化館、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和公共文化綜合服務平台已開工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將得到極大提升。

  建好的公共文化設施如何用起來,一直是困擾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難題。“密雲區的辦法是完善文化志願服務機制,挖掘、培養在文化旅游方面有一技之長的本地常住人員成為各村和社區文化能人。”區文旅局副局長胡書英介紹,密雲區正在建立區、鎮、村三級公共文化志願服務工作機制,其中固定在社區和行政村服務的專職文化組織員有768人。

  光明隊村的夏麗娟就是從文化的看客轉變為文化能人的。她平時喜歡跟著舞蹈視頻自學跳舞。2012年她偶然和幾個伙伴一起為朋友的婚禮獻上一次表演,結果大受歡迎,從此奠定了信心。“后來,太師屯鎮文化服務中心有專業老師來教我。我也參加了密雲區文化館的專項輔導,越跳越有勁頭。”2019年夏麗娟成為村裡的專職文化組織員,領一份工資的同時,也擔一份責任。“北京市推廣的最新廣場舞我都會,然后教給村民跳。夏天天氣好時,每晚都得跳到10點鐘。”

  巨各庄鎮蔡家窪村,則將公共文化設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結合起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五音大鼓是蔡家窪的驕傲。村裡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特意在二層准備了寬敞明亮的大空間,命名為五音大鼓傳承館。小舞台、八仙桌、音響設備、LED大屏幕,樣樣齊全。“以前大伙兒是到我爸的院子裡聚齊,在火炕上聊天、彈唱。”五音大鼓傳承團隊裡的劉春立說,每次開唱,聞聲而動的觀眾開來的汽車或農用車能排隊繞村子半圈。后來伴隨農民上樓,大家的活動場地又先后改為小區門臉兒房、物業公司辦公室,直到有了傳承館,正規場地讓傳承活動有了更大發揮空間。“7月中旬,人大附中師生共160人分兩批來觀演﹔8月底,中國傳媒大學的非遺研究團隊前來調研……”五音大鼓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黃清平介紹,如今五音大鼓傳承的志願者團隊也相對穩定,每天上午核心成員都能聚在傳承館內排練。

  在文旅融合大趨勢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也自然惠及了來到密雲游玩的游客。將優秀劇目演出引入景區就是一種嘗試。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太師屯鎮邀請星火工程演出團隊——北京文華飛彩藝術團在仙居谷景區獻上河北梆子演出。河北梆子一直是北京東部郊區群眾非常喜愛的劇種,它高亢、激越、慷慨的風格特點恰如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性格寫照。當游客身處密雲自然美景中,欣賞這片土地所鐘愛的藝術形式時,對當地文化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面向親子人群的歡樂鬆鼠谷景區,則在區圖書館幫助下擴充了景區內圖書室。如今近百平方米的書屋,已有約4000冊圖書,讓游客在游玩同時也能享受山裡的閱讀時光。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