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北京 喜迎冬奧
北京“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標志性成果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先后建立,綠色發展形成內生動力

人民網北京11月9日電(記者朱競若、王昊男)即將舉辦冬奧會的首都北京,7日迎來罕見的立冬飛雪,全城銀裝素裹,市內冬奧場館美輪美奐,延慶海坨山白雪皚皚,全市蔬菜供應充足,交通秩序井然,暖氣提前送入居民家中!雙奧之城北京,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記者近日從《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實施評估組織方獲悉:北京“大城市病”治理已取得標志性成果,生態環境質量穩步向好,交通擁堵,得到緩解﹔藍天回歸,綠水流動﹔森林綠地,郁郁蔥蔥﹔碳排放,持續下降,城市宜居水平大幅度提高。
綜合治堵,交通擁堵實現緩解。在車輛逐年增長情況下,中心城區平均擁堵指數,從2015年的5.7,下降到2020年的5.07﹔公交優先,智慧調度,高峰時段公交運營速度5年間提升27.4%﹔軌道交通,不斷延伸,5年間增長了74%,目前總裡程達到1091.6公裡,綠色出行比例不斷提高﹔推進道路停車位電子收費和停車位錯時共享,靜態交通治理取得實效。
“房住不炒”,租購並舉加速形成。多措並舉保障“住有所居”,2017--2020年,北京市房價保持平穩,新增供應住房中,租賃類住房佔35.1%,產權類住房中保障房佔35.2%,商品住房中共有產權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佔76.6%,共有產權住房中,30%面向非京籍人口。
協同治理,大氣質量不斷提高。持續推進“一微克行動”,通過與京津冀及周邊城市協同治理,北京的主要大氣污染物年均濃度全面下降,2020年PM2.5年均濃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超50%,大氣能見度明顯提高。今年前三季度,PM2.5累計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創下了北京市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優,北京大氣污染防治經驗被聯合國環境署納入實踐案例。
科學治水,五大河流貫通入海。告別“有水皆污”“有河皆枯”,徹底治理142條黑臭水體,全市地表水還清向好。2020年污水處理率達到95%,比2015年提高7.1%﹔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內澇頻發得到治理,地面沉降得到緩解,地下水位全面回升,密雲水庫蓄水創歷史新高。中水回用不斷增加,全民節水形成共識。通過跨流域、多水源生態補水,干涸26年的母親河永定河實現全線通水,大運河北京段全線通航。目前,流經北京的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泃河、拒馬河五大河流全線水流已貫通入海。
森林綿延,京城秋冬美景如畫。綠色郁郁蔥蔥,彩葉入冬未凋,2015年以來,北京新增城市綠地3773公頃,建成城市休閑公園190處,小微綠地、口袋公園460處,城市森林52處,見縫插綠,精准建綠,增加了市民身邊觸手可及的綠色空間。目前北京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6.5平方米,預計到2023年,北京將全域達到國家森林城市標准。
碳排放持續下降,10年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北京碳排放已達峰值,此后呈穩步下降趨勢,目前北京市已率先排出碳中和時間表,形成碳中和示范區。據了解,北京提出的碳中和的時間為2050年,將比全國的目標提前十年。
據介紹,北京市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先后建立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一攬子”制度,綠色發展動力不斷增強。首都北京正以綠色的姿態,迎接冬奧會的到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