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間中涌來”林白長篇小說《北流》研討會在京舉辦

近日,“從時間中涌來”林白長篇小說《北流》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此次作品研討會由十月雜志社和湖北省作家協會共同舉辦,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擔任學術主持,陳曉明、程光煒、孟繁華、賀紹俊、陳福民、梁鴻鷹、張燕玲、王春林、張莉、何平、劉大先等24位知名評論家、作家、編輯,以及《北流》作者林白參加了此次會議,就作品的文學特質與藝術探索進行了充分解讀與深入研討。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林白一直活躍在文學現場,且保持著高質量的創作水准。2021年6月,林白沉潛八年的長篇新作《北流》在十月雜志甫一亮相,便以其強烈而獨特的藝術風格、激蕩的敘事雄心引起關注。
《北流》是林白沉潛八年的長篇新作,也是她20余年書寫的總結性呈現。南方母系民間經驗、女性成長記憶、知識分子對20世紀中國史的思考……都融匯在這部豐饒的作品裡。作者在結構與語言方式上頗費心思,注、疏、箋、異辭的文本結構方式打亂線性時間敘事線索,“李躍豆詞典”的粵地方言、異辭的民間語匯、“植物志”的詩歌表述使得小說語言靈動而極富表現力。
如果說在《北去來辭》中,林白處理的是改革開放后的當代城市流動史﹔那麼《北流》,則把敘事重點放在1990年代之前的廣西本地生活中,用當代眼光回望傳統、地方與個人經驗。
林白說,8年時間,自己寫完《北流》,猛然發現已經到了《紅樓夢》裡劉姥姥的年齡﹔而剛剛開始動筆的時候,覺得自己還是個中年作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說:“林白寫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像植物一樣生長過,像植物一樣扭曲過。”
在李敬澤看來,某種程度上講,“《北流》幾乎可以看作是林白所有著作。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是經歷了滄海桑田。這個滄海桑田不僅僅是作為故事,也不僅僅是作為敘事,而是作為一個人類的經驗。如何在人類經驗中,在一點一滴中,在可以像普魯斯特那樣,在回憶中保証生命的飽滿。確証生命曾經存在中,這樣的滄海桑田是如何發生的,如何涌動,如何貫徹於這個生命和這個世界,這其實不是一個小題,這其實一直在我們思維中沒有充分意識和認識到的問題。林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大的題目,這個題目不僅僅在於理解她的這部小說,某種程度上也有助於我們理解在此時此刻中國小說面對的新的可能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福民認為,“《北流》是我們當下精神質量上、寫作質量上極為重要,而且品質極高的文本。”
作家、湖北省作協主席李修文說:“注疏志典式的寫法,不僅是文體的需要,還必須匹配作者對於世界的復雜性認識的需要。在林白筆下,中國文章傳統仍然可以成為承載今日生活的容器,並且,跟隨現代性的講述,它們也在今日生活裡呈現出了充沛的活力。”(劉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