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體育

“相約北京”速度滑冰中國公開賽落幕 “冰絲帶”呈現別樣精彩

2021年10月11日08:33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冰絲帶”呈現別樣精彩

  10日下午,2021“相約北京”速度滑冰中國公開賽在結束了最后一天的比賽后順利落幕。作為冬奧系列測試賽的第一站,這場在新建的國家速滑館舉行的賽事吸引了各方的目光,從綜合情況來看,本屆賽事無論在軟硬件條件、賽事組織運行和志願服務等多個領域,都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科技感滿滿的場地、人性化的“雲轉播”系統的使用以及志願者們耐心細致的服務,都讓前來採訪報道的媒體記者有著全新的體驗。

  “雲轉播科技”系統

  帶來採訪新體驗

  因為防疫的相關要求,本次測試賽無法讓記者與運動員面對面地進行採訪,為了滿足各家新聞媒體的需求,組委會特別在場館媒體中心外搭建了一個遠程採訪區域,那裡配備了先進的“雲轉播科技”系統,讓運動員和媒體能夠實現遠程溝通互聯,方便了採訪的同時也最大程度上保証了防疫安全。

  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這套系統在正式運行之前已經過了多次調試,比如在防干擾方面就做了很多調整和安排,高效地發揮了它的作用。現場的媒體記者表示,有了這套遠程“雲轉播科技”系統,為冬奧會舉辦期間的媒體採訪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選擇,從效果來看,是一次積極而成功的嘗試。

  在這套系統整體高效運行的背后,離不開工作人員們細心而專業的調試,比如每個比賽日開始前大約兩個半小時,負責這套系統控制的主機和服務器前就已經有工作人員“鎮守”了,而在第二個比賽日的正式採訪開始之前,志願者們又一次次去調整話筒的音量,以做到讓人聽著舒服而不刺耳。從這個層面來說,“冰絲帶”給大家帶來了不一樣的採訪體驗。

  冰面質量有保障

  高科技場地呈別樣精彩

  完美的賽事要有出色的硬件條件作為保障,“冰絲帶”在這方面,幾乎做到了最好。作為北京賽區唯一新建的冰上項目場館,這裡的冰面質量得到了來自國內外運動員的一致好評。比賽第一天,奪得女子3000米比賽冠軍的荷蘭選手蘇菲·克萊伊維爾德就評價道:“這個場館非常漂亮,能來這裡參賽非常榮幸,在這裡我得到了非常愉快的比賽體驗。”

  之所以能有這麼出色的場地條件,背后的制冰工作功不可沒。談到制冰工作的時候,“冰絲帶”場館運行團隊主任武曉南表示,這已經是場地第三次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來制冰了,而這項技術是北京冬奧會首創的。同時,國際制冰師和場館團隊協同配合,更加快捷高效,僅用了10天時間就完成了冬奧會標准的比賽場地制冰工作。

  此外,本次測試賽期間,“冰絲帶”的冰面還有冰面投影系統、特種燈光等內容的展示,希望讓大家看到一塊更加多彩炫酷的冰面。據了解,體育展示團隊中有來自加拿大的場館制作人艾米和音樂總監丹尼爾,他們與慶典儀式業務領域工作人員協同工作,幫助運動員以最佳狀態融入到競賽氛圍中。而當比賽開始后,每場比賽的間隔期間,“冰絲帶”都會在場地內安排一場別開生面的燈光秀,這種設計也確實讓比賽增添了別樣的精彩,同時也凸顯了場館的高科技元素。

  志願者全情投入

  貼心服務令人印象深刻

  志願服務的工作看起來默默無聞,卻需要賽事志願者們全情投入。國家速滑館西門外的安檢場所,有他們的身影,而在場館媒體中心內,細心的志願者們也在盡可能多地為每一位媒體工作人員提供服務。一個細節很能說明問題,第一個比賽日開始之前,有媒體在新聞工作間遇到網絡連接不上的問題,在這裡服務的志願者得知情況之后,第一時間幫助咨詢了專門負責信號和網絡的場館工作人員,很快解決了問題,保証了記者工作的順利進行。

  由於進入看台需要佩戴防護性能更高的N95口罩,有媒體記者忘記佩戴,同樣得到了在看台外防疫口罩發放處的志願者們的幫助。設立這個崗位的目的就是為了檢查並提醒媒體工作人員佩戴N95口罩,如果發生沒佩戴或者口罩損壞的情況,他們會在第一時間拿出准備好的新口罩提供給記者。類似的貼心服務還有很多,比如把信息牆上的內容進行及時更新,並把字號相應調大以方便記者的閱讀等等。也正是因為他們的貼心服務,讓參與採訪的記者們及時順利地完成了任務,這些志願者們的辛勤付出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測試賽

  外國運動員

  分享寶貴經歷

  昨日下午,2021“相約北京”速度滑冰中國公開賽順利結束了最后一天的比賽爭奪,女子1500米比賽結束之后,獲得前三名的荷蘭以及韓國運動員接受了採訪,她們在高興獲得好成績的同時,也都不約而同地表示,回國后將會和自己的隊友或者家人朋友分享這次的難得經歷。

  作為本次比賽最大的“贏家”,00后小將伊莎貝拉獲得了女子500米、1000米和1500米3項個人比賽的冠軍,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她和隊友都表示,回去之后一定會分享這次的寶貴經歷,畢竟能在條件如此出色的奧運賽場上比賽,是非常難得的。伊莎貝拉說:“這次的經歷是無與倫比的,希望大家都有機會能夠來到這裡體驗。雖然我來到這裡后一度很想家,但這裡現在則讓我很有歸屬感,這裡的場館條件非常好,工作人員也很敬業。”

  獲得季軍的韓國運動員朴智宇則表示,其實她現在就已經在做“推廣”這件事了。據她介紹,這次比賽期間,她已經發照片給在國內的其他隊友和家人,並且通過社交媒體的形式進行了分享。當然,朴智宇也表示,回國之后,她還會把自己的這次比賽經歷和感受向大家做介紹。

  眾所周知,荷蘭是速度滑冰界的強國,該國在各項國際賽事中奪金無數,是當之無愧的“霸主”。在被問到荷蘭國內到底有多少塊像速度滑冰館這種全尺寸的場館時,伊莎貝拉的回答多少還是有點出乎大家的意料。她說:“像這種全尺寸的400米場館大概有25塊左右,我們在家門口附近就能找到場館訓練。此外,我們其實很多時候都在室外的場地訓練和比賽,那也是種不一樣的體驗。”

  志願者

  “特殊”志願者:甘當“幕后英雄”

  國家速滑館的測試賽,除了比賽本身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志願者們熱情而耐心的服務也是一大亮點。幾天時間裡,北京青年報記者接觸到了兩位有些“特殊”的志願者,他們的學歷都挺高,而且都有著一顆志願服務的火熱之心。

  博士生還來當志願者?國家速滑館還真有這麼一位。他的名字叫李澤中,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021級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專業博士研究生,這在“冰絲帶”的志願者當中還是獨一份。在李澤中看來,能參與到志願者的服務當中,對自己是個不小的挑戰,而他本次服務的崗位是注冊信息服務,具體工作就是制作証件。能勝任這個崗位的志願者,需要的是細心和耐心,這都是他所擅長的。

  出生於吉林的李澤中很早就來北京上學,骨子裡還是地道東北人的他對於冰雪並不陌生,因此他在參與志願者選拔的時候,非常希望能夠分到比賽場館中。這次來到“冰絲帶”,他也算圓夢了。談到自己的崗位,他這樣說:“這項工作其實非常重要,這是所有人進場館的第一關,如果我們的工作有疏漏的話,很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我必須足夠的細心,並且要有足夠的耐心。”

  來自四川自貢的虞嘉慶今年25歲,是一名就讀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研究生,雖然此前並沒有相關的志願服務經歷,但這位“小白”其實並不一般。有過工作經歷的他表示,雖然自己服務的物資管理專崗看起來都是一些瑣碎的事情,但這同樣要考驗志願者的綜合能力。

  從初試、復試、面試到最終錄用,虞嘉慶和所有志願者一樣,經歷了一次次令人難忘的過關之旅。在被問到這一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哪裡時,這位長相清秀的志願者表示,其實更多的擔心和不安是來自於不確定性。“畢竟這是我第一次參與志願服務工作,之前沒有過相似的經歷,所以多少還是有些緊張的。”他說。

  但這些情緒隨著他最終被錄用逐漸消退了,而支撐他一路走來的除了家人朋友的支持和堅定的信念之外,其實還有虞嘉慶一段區別於其他人的經歷。原來,他在本科畢業之后曾步入社會工作過一年的時間,積累了與人溝通的經驗,同時也在工作崗位上磨練了自己的意志品質,這些都對於他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現在他參與志願服務的是物資管理專崗,就是負責包括服裝在內的各種物資的管理工作,但要做好這些看起來瑣碎的事情,其實並不容易,需要他們這些“幕后英雄”付出艱苦的努力。

  賽事服務:隨時做好“實戰”准備

  “我和我們的團隊成員都有信心,也很期待,當冬奧會舉辦的時候觀眾來到國家速滑館,我們為他們提供最優質全面的觀賽服務。”說這話的是國家速滑館賽事服務副經理金紹農,他還有一個身份是北京師范大學團委老師。提到賽事服務,必不可少的就是觀眾服務的內容,盡管這次的測試賽暫時沒有觀眾入場,但國家速滑館負責賽事服務的團隊已經為此做了積極的准備,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抓住所有可能的機會去鍛煉隊伍,為賽時觀眾們的到來做好萬全的准備。

  從4月份的測試活動開始,他們就在為所有的觀眾服務工作做准備了。據金紹農介紹,當時由於來到場館服務的志願者人數不多,為了模擬各種場景,他們就安排4名志願者“扮演”觀眾,由志願者提供服務,從中尋找問題並積極做出應對。而那時候的演練讓大家積累了經驗,在本次測試賽期間,他們仍然按照奧運會的標准進行全流程演練,並且“檢驗”隊伍的實力。

  對於整個賽事服務的安排,國家速滑館賽事服務經理尹修力也做了介紹,他說:“其實我們的工作覆蓋面很廣,從場館的外到裡、遠及近共涉及8個方面的內容,比如大家熟悉的觀眾客流管理、檢票驗票、進入場區后的前院引導服務和通行控制、涉及殘疾人的移動服務以及信息與失物招領、觀賽服務保障以及運行支持。對於我們這個團隊來說,最希望的就是經過這次全流程演練,到賽時期間,在保証疫情防控絕對安全的情況下,給觀眾們提供最好的觀賽服務。”

  當然,做好賽事服務不是用嘴說的,而是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尹修力表示,為了能最終完成這個目標,本次測試賽的賽事服務團隊做了很多工作,也克服了很多困難,比如時間緊任務急的情況下他們隻能抓緊時間對人員進行專業領域的培訓,而由於本次比賽沒有觀眾親臨現場,因此他們也讓一部分志願者去支援了防疫業務領域的工作。

  本版文/本報記者 張昆龍 攝影/本報記者 崔峻

  統籌/杜銳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