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千家萬戶、國計民生。 多年來,北京市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全力打造北京“安全農業”品牌,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實現首都“四個服務”的功能定位提供有力支撐。
2017年10月,北京市率先啟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工作﹔2018年1月,農業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了《共建北京農產品綠色優質安全示范區合作協議》,吹響了農產品綠色優質安全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集結號:市政府統一部署,市農業農村局與各委辦局協調配合,各涉農區緊密聯動。通過示范創建等一系列工作的開展,具有北京特色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驗檢測、質量認証與標准化、技術支撐、應急處置與重大活動保障“五大工作體系”不斷完善,全程、全面、全員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預防、干預、應急能力有效提升,在全國率先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創建工作、率先開創應急處置工作機制、率先實施“四位一體”風險防控工作機制。涌現出一大批北京農產品優質品牌,房山區、平谷區、大興區、順義區被評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全面推進農業標准化生產 提升農業生產源頭管控能力
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農業標准化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北京市農業農村局以標准化為抓手,統籌引領各區深入實施農業標准化戰略,全面提升生產主體源頭管控能力。 通過農業地方標准的制定及完善,推進標准化落地﹔建設標准化基地,強化示范引領﹔完善管理規范,確保農業標准化生產水平不斷提高。
截止目前,全市有效備案基地達1208家,標准化基地覆蓋率達到60%,生產主體農產品質量安全自控能力大幅提升,農業標准化工作已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農業生產力。
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認証 打造北京綠色優質安全品牌
多年來,北京農業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拉動相結合的發展機制,以無公害農產品為重點,大力推進“三品一標”為主的農產品質量認証工作,全力打造北京“安全農業”品牌,加大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有效供給,引導百姓建立食品安全消費新理念。
通過幾年來的持續發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三品”認証主體1406家,產品5788個, 產量182萬噸,菜籃子產品“三品”產量覆蓋率達到86.9%,在農業農村部登記“昌平草莓”“北京鴨”等14個地理標志農產品, 打造了100余個北京農業好品牌。三品一標認証工作,涵蓋了本市種植、畜牧、水產生產的全過程,有效提升了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搭建“3+1”檢測體系 完善“四位一體”風險控制新機制
農產品質量安全關乎人們的生命安全,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關是保証市民餐桌安全的首要一環。結合行政管理體制,北京市研究確立了市級、區級和鄉鎮級檢測機構,輔以企業(基地)自檢實驗室的北京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3+1”模式。自2008年到2019年底,依托國家和市級財政資金,全市共建成7家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專業檢測機構、13家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質檢站、100余家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檢測室,200余家種養殖生產基地(企業)檢測室或速測室,為監管提供了有力支撐。
除此之外,還針對北京首都的特殊地位和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更高要求,北京市逐步建立並完善了風險調查、風險評估、風險監測、監督抽查“四位一體”的風險控制機制,立體把控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
加快安全追溯體系建設 探索智慧監管新模式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礎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抓手。為進一步提升北京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管控,北京市啟動農產品追溯平台建設。根據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規模、生產類型,設計建立了主體追溯、履歷追溯、全程追溯三種追溯模式,以責任主體管理和流向管理為核心,以追溯碼為載體,整合監管、執法、檢測相關工作數據,形成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監管模式。實現對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農業生產過程、質量檢測、加工儲運等質量安全關鍵環節的全程可追溯,建立“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全鏈條管理,確保北京市農產品質量安全。
此外,在不斷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系統建設的同時,啟動北京市食用農產品合格証制度試行工作,強化對本市農業生產主體信息的收集、分析與應用,實現農產品質量可控、來源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逐步建立以農產品生產主體為基本單元,以過程動態監管控制和產品全程可追溯等監管信息化為基礎,以農業生產主體信用等級評價為核心的信息化監管體系,推進監管工作向個性化服務、差異化管理、精准化打擊、全方位控制的智慧監管轉變。從而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