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345市民熱線服務中心有一塊區域稍顯“安靜”。與其他座席有所不同,這100個席位工作人員沒戴耳麥,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在面前兩台電腦顯示屏上,透過指尖為網絡另一端的市民服務,時而留下噼裡啪啦的鍵盤聲。
這是專門提供網上“接訴即辦”服務的網絡座席員。今年以來,本市打造網上“12345”,開通社情民意直通車,已累計開通包含微博、微信、網站、APP在內的網絡受理渠道15個,共接到市民訴求87萬件。
“北京12345”微信公眾號最火
“京銀高速路延慶大榆樹鎮出口處缺少交通標識及信號燈,存在安全隱患,希望及時處理。”前不久,有網友通過“北京12345”微信公眾號反映。當天,12345網絡組值班長許建軍馬上派單至職能部門。
延慶區公安交通支隊接訴后,立即派民警到現場查看,隨后決定在此處增加一處黃閃。幾天后,這位網友在反饋評價中這樣說,“問題反映完,區交通隊的警官很快聯系我,並約技術人員到現場勘察解決問題。除了黃閃,針對出高速右轉的車他們還增加了一處禁止掉頭的指示牌。行動快,效果立竿見影,讓我倍感溫暖!”
“北京12345”微信公眾號是今年1月1日新開通的網絡渠道。“從目前情況看,這條線比較‘熱’,在15個網絡渠道中也是最‘火’的。”北京市市民熱線服務中心副主任馮穎義介紹,目前“網上12345”已累計開通包含首都之窗網站、新浪政務微博、北京通APP在內的網絡受理渠道15個。今年以來,網絡平台接到市民反映問題87萬件,其中56萬件來自微信公眾號,佔到六成以上。
每天處理三四千件訴求
雖然網友不追求時效,但“網上12345”解決訴求卻一點不延時,大部分訴求解決時限不超過7天。90余位工作人員每天24小時值守網絡平台,日均受理三四千個網絡訴求。
網絡熱線已形成包括訴求受理、辦理、審核、培訓、發布、反饋在內的服務工作體系。記者看到,許建軍的桌前有一台電腦、兩個顯示屏,一個顯示12345熱線的系統頁面,另一個顯示知識庫,包括城市管理、公共服務、政策法規等門類的公共信息,兩個屏幕可來回切換。
而在網友提交的訴求中,文字內容、問題點位、附件圖片一目了然。對於常見問題,系統能輔助完成在線智能回答。一些復雜問題和個性化訴求,由許建軍等座席員進行互動解答。需辦理的訴求,交流回復后就會進行派單。承辦部門轉來辦理結果后,也會有專門的審核組進行檢查,再點對點反饋至網友。網友也能查詢辦理進度結果,並針對反饋進行評價打分。對已辦結的網絡訴求,工作人員還會進行在線回訪,得出“三率”指標。
除了“北京12345”微信公眾號,今年3月,北京還開通了今日頭條小程序,隨后將政務服務好差評、“易北京”APP等平台的網民訴求一並納入網上12345熱線閉環運行機制。
“今年以來,從總體看,一問一答的簡單咨詢比例在下降,復雜咨詢和訴求類工單的比例上升。而且,隨著全市各部門、各區、各街道鄉鎮網上接訴即辦工作的不斷規范和深化,網絡渠道市民反映的解決率和滿意率也在不斷上升。”馮穎義表示。
把訴求消化在基層
“目前網絡平台已實現了來件智能分類推薦、智能問答,對於一些相同或相似訴求,能提供批量辦理和回復。”馮穎義表示,未來將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或將對網友進行“畫像”,精准分析、分類,向網友推送相關信息。此外,“網上12345”或將考慮納入短視頻訴求方式,對工作系統進行全流程優化,讓工單形成得更快捷、便利,為后續解決訴求留出更多時間。
面對日益上漲的來件量,網上“接訴即辦”也一直在考慮將訴求消化在基層一線。
如今,除了市級網絡平台,各區分平台也發揮“政民互動”功能,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比如石景山區對“家園石景山”微信公眾號進行改版升級,設立網上訴求處置平台﹔西城區打造“西城家園”APP,構建線上線下協同治理平台。網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熟悉的渠道反映問題,實現了網民“隨時隨地都能找到12345”。
下一步,市民熱線服務中心還將推動分平台工作聯動及數據共享。利用平台優勢,調動分平台部門利用網上工作平台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把這些單位納入網絡熱線服務體系。“一是能把訴求消化在基層,二是通過數據聯動帶動治理合力,實現未訴先辦。”馮穎義解釋。本報記者 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