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陽區投入100萬元支持援疆項目

2020年10月21日08:11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昔日貧困村 今朝創業忙

  墨玉縣的烏尊艾日克村佳美掃把廠解決了村裡近百人就業問題

  在北京扶貧支援的90個貧困旗縣中,隻剩下墨玉縣和洛浦縣沒有脫貧摘帽。為確保兩縣如期脫貧,北京對墨玉縣、洛浦縣和兩縣貧困發生率超過10%的118個貧困村進行挂牌督戰。如今,兩縣的脫貧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走進墨玉縣的阿克薩拉依鄉烏尊艾日克村,一個名為佳美掃把制作中心的工廠赫然出現在眼前,為這個村子平添了幾分生機。走進廠內,一個脫粒機正在轟鳴,脫粒機旁的工人將脫好粒的高粱堆成堆兒,抱進屋內,再由其他工人將高粱扎成掃把。

  “編掃把用的高粱是我們自己種的,今年全鄉種了1500畝地,收成還不錯呢!”阿克薩拉依鄉黨委書記蔣鴻波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新疆的風沙比較大,掃把是當地必不可少的日用品,但本地沒有掃把廠,村民們買的掃把都是從喀什進過來的,駐村第一書記看到這個商機,又在走村訪戶中了解到當地村民有手工編織的習慣,於是便決定和老百姓一起湊錢建一個掃把廠。

  佳美掃把制作中心應運而生。因為村裡不種高粱,起初,做掃把的原料——高粱都是從東北進過來的,光是運費就用了三萬塊錢。由於第一批高粱質量不高,村民做掃把的技術也不夠精湛,掃把放進了當地商場,好幾天也沒賣出一把,村民們灰了心,曾一度想把編制好的掃把粉碎喂羊。

  這時,村裡的老黨員麥麥提敏·阿克站了出來,擔任掃把廠的廠長,號召村民學習種植技術,在自家院裡種植高粱,還和第一書記一起,一個商店一個商店地跑銷路,逐漸打開市場。但是,想要擴大再生產,資金是個大問題。這時,朝陽區投入的50萬援疆資金為掃把廠“雪中送炭”,不僅擴大了再生產,還擴大了村民的再就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

  目前,掃把廠的產品已從單一的高粱掃把發展到竹子掃把、芨芨草掃把、扁絲掃把及拖把等10余種產品,日產2000多把規模,年銷售額已突破400萬元,人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最高可達3800元。據北京挂職干部、墨玉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王佳鑫介紹,目前村裡已有180余名貧困戶實現就近就地就業。今年,全村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

  同樣,在阿克薩拉依鄉胡木丹村,也有一個由北京援建的金雞養殖園林下養殖項目,朝陽區也投入了幫扶資金50萬元。

  “養雞不耽誤工夫,一早一晚各喂一次就可以”,村民麥麥提告訴北青報記者,因為村裡在養殖園的核桃樹下搭起了小棚子,每個小棚子寫著村民的名字,村民們可以把雞統一放在這裡來圈養,平時忙可以讓其他村民幫著照看一下,還有專家來做統一的防疫,村民們都“養得放心”。

  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的90后援疆干部付菁文,也加入了養雞的隊伍中。她本人捐款1000余元,並在大家的支持下籌得1萬元現金,為當地的北京金雞養殖園增加了兩座新棚,並購買黑雞苗200隻。一座棚交給單親媽媽圖妮薩·如則麥麥提飼養﹔另外一座棚交給還是學生的古麗胡馬爾·噢布力卡斯木飼養,以學業為重的情況下,古麗胡馬爾還需要其他人幫忙飼養,但是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也解決了上學的后顧之憂。

  記者手記

  曾經的烏尊艾日克村被稱為“要飯村”,村裡的村民們窮得叮當響,飢一頓飽一頓成為常態。后來,援助企業和廠子建在了村子裡,讓這些村民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變化之大令人震撼,也令人欣慰。在採訪當地村民時,雖然有的居民說的是維吾爾語,但我仍然可以從他們微笑的眼睛和向上揚起的嘴角中,讀出他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援疆送去的不僅是資金、不僅是技術,更是一份產業,一份可以讓這些貧困戶脫貧后不再返貧的工作。

  文並攝/本報記者 劉婧

(責編:池夢蕊、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