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上新風、增濕及自控系統的日光溫室銀耳豐產在望

2020年10月19日21:46  來源:  
 

在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食用菌試驗示范的日光溫室裡,一陣淡淡的清香迎面而來,朵朵蘑菇似白菊綻放、又似雪蓮盛開。

據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魏金康介紹,這種食用菌為銀耳,銀耳屬中溫性真菌又稱作白木耳、雪耳、銀耳子等,呈菊花狀或雞冠狀,直徑5-10厘米,柔軟潔白,半透明,富有彈性,有“菌中之冠”的美稱。作為我國傳統的食用菌,歷來都是深受廣大消費者所喜愛的食物,其中所含有的活性成分—銀耳多糖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

我國銀耳重點栽培區域為福建古田和四川通江,其典型氣候特征為濕潤。受此環境條件影響,北京地區栽培銀耳存在客觀的環境條件難度。另外,銀耳栽培過程較其他可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種相對比較復雜,銀耳的栽培過程需要兼顧兩種食用菌,即銀耳菌株和香灰菌株的培養,這是因為銀耳菌絲幾乎沒有分解纖維素的能力,在銀耳完成其生活史的過程中必須依賴另一種真菌的協助,這種伴生菌即香灰菌,又稱耳友菌,亦稱羽毛狀菌絲,它能把銀耳菌絲無法利用的纖維素、木質素、澱粉等分解為銀耳菌絲可以吸收的營養成分,棚內能夠聞到的香氣就來自香灰菌株。

基於環境條件的適應性和銀耳自身栽培的特殊性,近兩年來,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立足北京地區農業設施條件,開展設施改進提升和栽培技術探索,以實現這一珍稀特色食用菌的北京本地栽培。

首先是開展了銀耳菌株和伴生菌-香灰菌株的培養的試驗,明確了適宜培養溫度和接種方法,同時確立了菌種混合復配的時機和菌絲復配的有效量。

其次是開展了培養料主要原料的篩選、菌棒規格、接種深度及封口材料的試驗,確定了木屑及棉籽殼的復配比例,菌棒規格為15厘米×41厘米,3孔接種,接種深度為4厘米,封口採用透氣貼材料。

第三是開展了栽培設施的提升改造試驗研究,加入了清潔新風系統,從源頭上解決了空氣雜菌帶入和氧氣供應不足的問題,摸索出了適宜的風速參數﹔增加了超聲加濕度系統和補光系統,實現了日光溫室濕度和光照的自主調節﹔接入了水冷空調降溫系統,實現了高溫期降溫調節10度的控溫能力。同時對以上系統進行了集成使得環境參數實現遠程電腦控制和自動運行,在投入增加2萬元左右的改造成本條件下,部分珍稀菇種生產茬口將增加1-2茬以上,畝收益可以增加10萬余元。

專家表示,加上新風和增濕及自控系統的日光溫室銀耳獲得豐產表明,此種改良條件的日光溫室不但能使類似銀耳這類環境條件要求較高菇的菇種實現本地化生產,對其他栽培條件相對要求不嚴苛的食用菌也具有同樣的適用性,一定程度上將有效提升其生產的可控性和穩定性。

銀耳是食用菌品類中的特色品種,也是市場效益相對較高的品種。這些技術的加入一方面初步解決了特色食用菌銀耳的本地生產問題,另一方面也儲備了一個農民增收效果相對較好的食用菌種植方向。(文、圖:柯南雁)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