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昨晚7時,瑞典皇家文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獲獎理由為:“她充滿詩意的聲音,朴素的美使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這是繼鮑勃·迪倫之后,時隔4年諾貝爾文學獎再次頒給了一名美國詩人。
露易絲·格麗克1943年生於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975年開始在多所大學講授詩歌創作,現任教於耶魯大學。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十余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
“完全沒想到她能得獎,但她絕對是實至名歸。”格麗克詩集的中文譯者柳向陽表示,自己是因為特別喜歡格麗克的詩,才開始從2006年正式翻譯,“她是一位非常有個性的詩人,找到她不是一個特別難的事,但是當時翻譯出版詩集還是比較難的。”柳向陽看來,格麗克的詩給人一種特別冷、特別酷的感覺,同時,“她的詩是回歸古希臘傳統的,非常難得。”
露易絲·格麗克獲得諾獎的消息,在國內詩歌界引發熱議。詩人周瑟瑟重溫起過往的閱讀記憶,“2015年時我第一次讀到了她的詩作,她的寫作曾經讓我著迷,我很喜歡她女性細膩的感覺。一個詩人給世界帶來的並不一定是撕裂與絕望,她給我帶來的是對事物新的認識。”《詩刊》主編李少君表示,由於翻譯家柳向陽的出色翻譯,露易絲·格麗克的詩歌在中國詩歌界廣為人知,李少君認為,她的詩歌,既有抒情,也有敘事,更有人生嘆息,詠嘆調一般蔓延於塵世。
露易絲·格麗克的中文譯本在國內並不多見,世紀文景推出了她的兩本詩集《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這兩本詩集都出版於2016年,當時出版也是源於譯者柳向陽的極力推薦。
柳向陽透露,目前格麗克百分之九十的作品都收入在已出版的兩本詩集中。在中文譯本的序言中,柳向陽曾寫到,格麗克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於她將個人體驗轉化為詩歌藝術,換句話說,她的詩歌極具私人性,卻又備受公眾喜愛。但另一方面,這種私人性絕非傳記,這也是格麗克反復強調的。她曾說:“把我的詩作當成自傳來讀,我為此受到無盡的煩擾。我利用我的生活給予我的素材……”
根據京東數據,諾獎揭曉后,《月光的合金》30分鐘內的銷量是9月份日銷的近200倍,《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30分鐘內的銷量是9月份日銷的750倍。本報記者 路艷霞 李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