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進退兩難”尷尬該如何破解

2020年10月07日08:45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旅途“進退兩難”尷尬該如何破解

  “全域旅游”旨在通過對一定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進行優化升級,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大幅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並有效起到分流作用。破解游客在旅途“進退兩難”之類尷尬,需要跳出傳統旅游謀劃現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謀劃大旅游,跳出“局域旅游”謀劃全域旅游。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各地景區都採取了限流措施,但一些景區仍出現了游客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場景。10月4日,安徽黃山遇上大風大雨,很多游客被堵在山道中進退兩難,有游客高喊“我不想出來玩了,我想回家!”“黃山爬到一半想回家”話題一度沖上了微博熱搜。

  兩年前,一名女游客被堵在黃山“進退兩難”,發微博稱“這輩子做得最后悔的事,就是國慶來黃山”。據悉,這名女游客早上五點起來排隊,光等大巴車上山就等了兩個小時,等索道排隊又是一小時,上山后往前走難,想往回走同樣艱難。

  今年黃山依然是熱點景區,但堵在路上一動不動的情況一般不會發生,擁擠主要出現在熱門路段。據報道,游客喊“我想回家”是在去往迎客鬆方向的路段,因為山道比較窄,雙向單人通行,一邊上一邊下,所以出現了比較擁擠的情況。其他路段沒有那麼夸張,特別是在平地,人流並不大。

  綜合上述情況,黃山游客喊出“我想回家”,很可能是因為突遇大風大雨,人在囧途而觸景生情,即興“發揮”了一下。去年五一期間,重慶磁器口景區一名男游客因景點被擠爆大喊“我想回家”走紅,事后他接受採訪時表示,遇到擁堵喜歡用幽默方式化解。

  黃山游客大喊“我想回家”,或許也有“幽一默”的成分,但在不少地方,節假日出游“人從眾”,“休閑”變成“受累”,旅游、交通、公安等公共保障部門不堪重負,也是不爭的事實。面對國人日益增長的休假需求,如何更科學地設計假期制度和提高旅游的質量,讓國人獲得更好的出游體驗,享有更多幸福感,是一個亟待破解的難題。

  全面落實帶薪休假,讓大多數人都能錯峰出行、個性出行,當是治本之策,但這是長遠的發展方向,而非一朝一夕之功。2018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從區域發展全局出發,統一規劃,整合資源,大力推進“旅游+”,促進產業融合、產城融合,構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意見》部署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為不斷提升旅游業現代化、集約化、品質化水平,更好滿足旅游消費需求,提供了積極可行的政策思路和保障。

  “全域旅游”旨在通過對一定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進行優化升級,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通過打造全域旅游,可以讓眾多原本處於金字塔下端的景區實現轉型升級,讓公眾有更多的選擇,從而有效起到分流作用,大幅緩解“頭部”景區的壓力。

  不僅如此,全域旅游還可以大幅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全域旅游強調把整個區域作為旅游區進行打造,把全域作為旅游發展的載體和平台,使旅游成為常態化生活方式﹔要求從全要素、全行業、全過程、全方位推進旅游產業發展,實現旅游景觀全域優化、旅游服務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蓋、旅游產業全域聯動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

  僅以節假日期間的停車難、吃飯難為例,這兩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將嚴重影響游客體驗。去年“五一”小長假期間,江蘇揚州釋放包括政府機關食堂在內的大多數公共資源,有效緩解了游客吃飯難、停車難。如果全域旅游各環節、各鏈條都能像解決游客吃飯、停車問題那樣,真正做到以游客為中心優化配置資源,游客體驗度一定會大幅提升。

  一言以蔽之,破解游客在旅途“進退兩難”之類尷尬,需要跳出傳統旅游謀劃現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謀劃大旅游,跳出“局域旅游”謀劃全域旅游。這一發展模式和方向值得期待。

  本報特約評論員

(責編:董兆瑞、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