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小推車隨時對垃圾進行再分類以及清運
游客們在林邊草地旁邊舉著手機拍樹上的小鬆鼠,孩子們成群結伴圍著一群肥嘟嘟的鴿子觀賞,樹蔭底下四五位老人圍坐在石桌旁玩牌……昨日是雙節假期第三天,當日13時40分左右,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景山公園看到,大屏幕上顯示實時在園人數為3640人。雖然假期游客總量較平時大幅增加,但景山公園區內依舊清幽整潔,路面上干淨得隻看得到偶爾停佇的小鳥和細片落葉。而公園內美麗潔淨的環境,與今年北京實施的垃圾分類政策密不可分。北青報記者採訪了解到,在景山公園,保潔人員每隔10分鐘就會對垃圾桶裡的垃圾進行重新分揀,幫助游客做好垃圾分類。
百米之內必有垃圾桶
投放類別基本正確
由景山公園東門入園,穿過正在進行的“秋實盆景展”,無論沿哪條小路前行,每隔不到100米都能輕鬆地找到分類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桶、其他垃圾桶……每個桶上都清楚地貼著“垃圾分類”小貼士,包括不同類別垃圾圖標及說明、具體的投放要求等。如“其他垃圾”要求“瀝干后投放”,並附上一張可掃碼查詢的垃圾分類二維碼。
北青報記者隨機查看了4組垃圾桶,發現幾乎每個垃圾桶內都隻有極少量見底的垃圾。在分類方面,除了1組垃圾桶分類有誤之外,其他3組全部正確投放,標有“可回收物”的垃圾桶內多為飲料瓶,標有“其他垃圾”的垃圾桶則多為食品包裝袋。在分類錯誤的一組垃圾桶前,北青報記者看到一位游客正往“其他垃圾”桶內扔飲料瓶,而他的同伴也將手中紙巾一並扔進了這一垃圾桶內。
當北青報記者上前詢問他們是否知道扔錯了垃圾桶時,這兩位外地游客茫然地表示,垃圾具體怎麼分類他們也不清楚。不僅是這兩位游客,北青報記者隨機採訪了多名游客,其中有好幾位都表示並沒有認真看桶上的垃圾分類貼士,而是直接投放了垃圾。
保潔人員“劃片兒”
負責對桶內垃圾分類
既然部分游客投放垃圾時並不注意,為何多數垃圾桶內的垃圾分類是正確的呢?那就是公園保潔員的功勞了。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景山公園內,幾乎隨處都可以見到身著統一保潔制服、挎著垃圾箱、標配一根“垃圾分類夾”的保潔員。
“我們每個保潔員都有自己負責的區域,在這片區域內的垃圾桶,每隔10分鐘就得來看一次,對每個桶裡的垃圾重新進行分類。”一位姓張的保潔員告訴北青報記者,與往年相比,今年“十一”期間他們的保潔任務有了重大的變化——手中的“裝備”增配了一個“夾子”,主要任務也由隨時清掃地面變成了分揀桶內垃圾。
在景山公園壽皇殿內,保潔員王淑雲正從“其他垃圾”桶裡,將幾個塑料瓶一一夾出,放進“可回收物”垃圾桶內。已經在景山公園做了2年多保潔工作的王淑雲,負責分揀壽皇殿的四個垃圾桶。對於景區垃圾的變化,她再清楚不過:“去年十一時地上的垃圾比現在要多得多,今年游客素質普遍提高了,地上幾乎見不著多少垃圾,就是大家對於分類還不是很熟悉”。
王淑雲表示,保潔員對垃圾進行重新分類的工作“必須要快”,因為公園內有專人負責檢查垃圾分類情況,“必須在10分鐘內分類到位”。
垃圾分類車不間斷巡邏
隨時清空垃圾桶
景山公園保潔相關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整個園區共設有約120個垃圾桶,全部為其他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桶的分組配置。但實際這只是最初步的垃圾分類,是為了方便游客隨時投放垃圾。保潔員和園區內時不時可以見到的垃圾分類小推車,負責隨時將這些垃圾進行再分類以及清運,這也是為何園區內每個垃圾桶幾乎見底的原因。
“像是香蕉皮、橘子皮這些,我們會把它們從其他垃圾桶裡再分到廚余垃圾袋裡,還有非常少量的藥品包裝、廢舊電池等分到有害垃圾袋裡,不過園區內能看到的有害垃圾很少。”該負責人介紹說,景山公園的游客來自全國各地,沒辦法要求所有人熟練掌握分類方法,“所以我們的保潔員就得更辛苦一些,還有兩輛垃圾分類車隨時在園區內轉,及時清運,不能讓桶滿了。”
一位推著垃圾分類車的保潔員告訴北青報記者,進入“十一”假期以來,每天他都要運送十幾趟垃圾,每一趟車上垃圾分別運往不同的三個方向:廚余垃圾和有害垃圾往南邊拉,分別投放到位於停車場的兩個臨時存放桶內﹔其他垃圾往西邊走,直接運至西城的垃圾站內﹔可回收垃圾往西北方運送,存入景山公園的可回收垃圾庫存間裡。
文並攝/本報記者 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