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以詩為媒 分享中秋故事

2020年10月02日08:51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濮存昕以詩為媒 分享中秋故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朝詩人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這句詩成為第十二屆“詩意中國”中秋詩會的主題。9月30日晚的這場中秋詩會由中共北京市海澱區區委宣傳部、中華世紀壇管理中心、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共同舉辦。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吳京安,琵琶演奏家吳玉霞等參與了詩會演出。

  詩會的第一單元為“花好月圓”。第一個節目始於李白的《靜夜思》,朗誦者來自於天成語言藝術中心的孩子們。隨后他們依次朗誦了《竹裡館》《山居秋暝》《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望月懷遠》。以童聲來賦古詩,主辦方以此舉體現傳統文化在中國新一代中的傳播。

  接著,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濮存昕帶著孩子們朗誦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古詞佳句以長者領讀、孩童跟讀的方式呈現於觀眾面前,此舉似乎寓意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序。

  吳玉霞的琵琶曲又將舞台時空從宋朝拉回了唐朝。一曲《春江花月夜》作伴,朗誦者劉曉翠將張若虛的這首被贊“孤篇蓋全唐”的初唐詩演繹得淋漓盡致,使觀眾不得不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

  在“花好月圓”單元,還有羅巍朗誦的古詩一組《登高》《秋詞其一》《秋涼晚步》,以及吳玉霞、吳琳和劉蕾演奏的民樂三重奏《頑童》。

  此次中秋詩會,並非隻有“花好月圓”的傳統意境,適逢國慶,也有歌頌“我的祖國”的當下情懷。表演藝術家吳京安朗誦李瑛《我的祖國》,表達游子對祖國的思念與熱愛,配以沙畫,又體現出新中國建設的成就。

  最終,春妮與濮存昕朗誦的《中國英雄與中國力量》將詩會帶入了高潮,現場觀眾在詩會結束前感受到了中國人克服百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演出前,演員們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採訪。

  濮存昕在談到中秋節的時候,盡管沒有說出特別令他難忘的事情,但是他提到了自己做知青時回到家時的情景,以及當自己年長后在中秋想到家人時的心境。他表達了希望所有勞動者在這一節日裡與祖國、與家人、與親人能夠“在一起”的祝福。

  吳京安在提到思鄉和鄉愁時表示自己其實並不太在乎“形式”,“關鍵的是在心裡頭要有,時時刻刻要有對家人的這種牽挂”。

  關注

  中秋品詩賞文創“非遺”

  世紀壇劇場內,詩意盎然,劇場外,文創、“非遺”藝術展覽引人入勝,令觀眾駐足。

  展覽分為兩區,一邊是非遺以及文創展區,一邊是篆刻藝術展和冬奧剪紙藝術展。鄧榕榕是一位民間剪紙藝術家,北京獲得冬奧會舉辦權后,她便萌生了用剪紙藝術表現冬奧冠軍和冬奧會的想法。此次展覽,她帶來的作品既有冬奧和冬殘奧冠軍的頭像,也有展現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多個比賽項目的圖案。在這些作品的底部,鄧榕榕還剪出了雪娃娃的造型,她說這是因為國家號召冬奧從娃娃開始抓基礎。

  除了剪紙,展覽區還有刺繡展示、紙藝術展示等。而最為吸引人的是中華世紀壇篆刻作品展示。展台上展示著包括陶瓷、亞克力、樹脂等多種材料的印章,同時還擺放了大量中小學生的作品。工作人員稱,採用這麼多材料,是因為他們在推廣大眾篆刻的理念,讓愛好者不受材料和篆刻手法的限制。

  此外,他們還利用電腦軟件,讓學生們在電腦上設計,通過激光篆刻機來制作,“我們更加注重的是設計理念”。文/本報記者 郭佳

  攝影/本報記者 王曉溪

  統籌/滿羿

(責編:池夢蕊、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