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項考古新成果揭秘中華文明基因

2020年09月25日09:01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五項考古新成果揭秘中華文明基因

  本報記者 劉冕

  昨天,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余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填補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

  發現我國最早的黍類

  興隆遺址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康保縣照陽河鎮興隆村東南,地屬長城以北冀蒙交界的壩上高原。去年,考古工作者對這裡展開了多學科分析與研究工作,從動植物遺存、碳十四測年、人骨古DNA、古環境地貌等角度,協同解決遺址的文化性質、生業經濟、環境景觀以及可能的文化發展與人群演變等問題。

  興隆遺址主體堆積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一至三期出土動物骨骼數量巨大,初步研究顯示,有牛、鹿、羊、馬、豬、狗、鳥、兔等,其中牛、鹿比例較大,還有少量魚骨。動物種屬與年齡的季節性表征,為論証該遺址為常年定居聚落提供了証據。遺址二至三期出土大量植物遺存,有栽培作物粟黍以及野生植物山杏、大籽蒿、藜等。其中,黍是我國目前有直接測年數據的最早黍類遺存之一,為探討黍的馴化與早期栽培提供重了要材料。

  ●浙江余姚井頭山遺址

  起底兒中國“海洋文化”

  井頭山遺址位於浙江余姚三七市鎮,臨近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遺址出土的人工制品有陶器、石器、骨器、貝器、木器、編織物等,達300多件。動物遺存中包括海生貝殼和漁獵動物骨骸。植物遺存中最多的是廢木材和儲藏坑中的麻櫟果、橡子等,礦物遺存以膠結牡蠣殼的大量碎塊礁石為主。

  經國內外多家實驗室碳十四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距今7800至83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出土遺物與河姆渡文化器物有一定相似性,又有明顯差異,在紋飾、制作工藝及生業方式等方面均具有鮮明個性。該遺址的發掘對研究河姆渡文化起源及其與跨湖橋文化的關系,完善浙江史前文化序列具有重大學術意義。

  井頭山遺址埋深5至10米,是迄今浙江和長三角地區首個沿海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專家認為,該遺址的發掘是中國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對研究中國海洋文化起源、海洋環境變遷具有重大價值。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

  發現史前最大夯土建筑基址

  陶寺遺址有著明確的功能分區,2018年至2019年度的發掘工作重點是全面揭露宮城內最大面積的宮殿建筑,發掘總面積2880平方米。

  發掘確認了三排柱網結構的大型宮室建筑的規模、結構、年代等問題。該宮室建筑台體約520余平方米,基址之上殘留有三排18個柱洞,柱洞底部均有柱礎石,有些礎石周邊填有石塊,同時,大型宮室建筑以北也發現有夯土基礎。

  大型宮室建筑以東發現一座大型房址,帶有圍牆,房址地面為燒烤地面,質地堅硬。房址與大型宮室建筑同時,推斷為其附屬建筑。在大型房址的東南新發現一座小型房址。室內為白灰皮地面,中間位置有方形灶面。該房址發現7塊牛肢骨,1件銅器殘片。此外,室內發現集中擺放的牛腿骨。推測其也是大型宮室建筑的附屬建筑,類似儲藏室。

  專家認為,宮城內面積近8000平方米宮殿建筑的存在,是迄今史前時期最大的夯土建筑基址。建筑基址之上的大型宮室建筑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的單體夯土建筑。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

  揭秘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

  最大都邑性聚落

  2014至2019年,考古隊對石家河遺址群及外圍9平方公裡的區域進行了系統勘探,相繼在石家河遺址群的印信台、譚家嶺、三房灣、嚴家山、朱家墳頭、蓄樹嶺、羅家柏嶺、周家灣等遺址進行了重點發掘,共計發掘面積6212平方米。

  石家河遺址是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都邑性聚落,在距今約5900至3800年主體時段內,遺址的文化與聚落經歷了初興、強盛、漸變、突變及衰落等階段性變化。根據考古發掘,以譚家嶺大型城址、印信台大型祭祀場所、譚家嶺高等級斂玉葬、三房灣專業制陶作坊等重大發現最為矚目。

  專家說,譚家嶺古城的發現,將石家河遺址作為長江中游文化中心的年代提前至距今5500年,而后石家河文化玉器的發現,提示遺址的中心地位可能延續至新石器時代末期和夏紀年時期。

  ●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

  21座墓葬為研究中華文明進程提供新材料

  陝西石峁周邊龍山時代石城聚落的調查和發掘是石峁大遺址考古工作和“考古中國”重大課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目前,詳細調查龍山石城20余座,涉及榆林地區黃甫川、石馬川、窟野河、禿尾河、佳蘆河等黃河一級支流。從目前發現來看,石城是石峁文化的典型聚落特征,規模差異明顯,從數千平方米到400萬平方米,體現了石峁王國內部的聚落等級分化。

  廟墕地點共清理石峁文化墓葬21座,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多為東西向,根據葬具、壁龕及殉人情況可分為四類:一類墓有木棺、壁龕、殉人,共3座。二類墓有木棺、有壁龕、無殉人,共4座。三類墓有木棺、無壁龕、無殉人,共7座。四類墓無木棺、無壁龕、無殉人,共7座。四類墓葬等級區分明顯、形制特征鮮明、器物組合典型,彌補了石峁遺址墓地被嚴重盜掘的缺憾,為研究石峁文化墓葬提供了豐富的新材料,是對石峁文化研究的重要補充。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