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看盡紫禁城600年2020年09月21日
今年,紫禁城迎來了600歲生日。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木質宮殿建筑群,已經在中華大地上巋然屹立了600年。
在這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發生了無數故事。當下,故宮邀觀眾登午門城樓,賞金色屋頂層巒起伏,轉瞬看盡600年。這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以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筑、宮廷生活,以及建筑營繕與保護的概況,450余件文物及史料照片引領觀眾走進這座“城”,體味宮殿建筑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展廳裡,每一件展品背后承載的都是關於紫禁城的記憶,展櫃裡的一磚一瓦、一紗一杯,代表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高技藝。
觀展解碼
明代地基模型 揭秘故宮為何震不倒
故宮歷經600年風雨,卻從未出現過因建筑基礎不牢而坍塌的事故。西雁翅樓展廳裡,紫禁城亮出“老底兒”,揭秘原因。
展櫃裡,明代故宮建筑地基工序示意模型顯示,匠人們先用地釘(即短粗的木柱)和圓木樁組成樁承台,將樁承台打入地基槽內的生土中,在其上依次夯筑膏狀的石灰泥、堅硬的高嶺土夯層。然后鋪上厚厚的土襯石板,土襯石板上用城磚抹白灰砌筑成邊長約2.44米的磉礅,總高約4.1米,其上才是承載建筑木柱的柱頂石(即柱礎)。在磚砌磉礅周圍,用夯土層與碎磚層夯實,最終形成堅實的建筑基礎。
如此“良心工程”的設計,在近年來故宮考古時曾被印証。故宮慈寧宮廣場,長信門西北側,故宮考古工作者在一個東西向寬2.5米、南北向長5.4米的探坑裡,找到了明早期的牆基。在探坑底部北側、距牆基約3米、距地表深約4.4米的基槽內,專家發現了東西向的4根木質地釘(豎樁),地釘上分別鋪設了東西向和南北向的兩組排木,組成穩固的樁承台。據介紹,這與現代建筑的防震原理有相似之處。地震時,底部圓木的活動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地震帶來的晃動,從而起到一定的減震、防震效果。
故宮隆宗門西消防施工溝出土的金代琉璃板瓦殘片和滴水殘塊,故宮長信門探坑出土的溝紋磚和“宮”字磚殘塊……即便是一塊用來墁地的磚,精細度都絲毫不打折扣,現在的故宮人也未曾怠慢。
這些,或許是這座世界最大的木質宮殿建筑群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養心殿明瓦 解開“陽光屋頂”的“誤會”
展廳裡也有關於這座城的最新發現。比如,一片養心殿正殿東暖閣后檐明瓦片是最近幾年剛揭下來的。
所謂明瓦,是指古時候大戶人家在窗戶等處使用的玻璃替代品,可以解決採光問題。一度人們以為養心殿的明瓦材料是雲母。這個“誤會”最近才被解開——2015年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啟動,故宮博物院開始對養心殿進行全面的修繕和保護。揭瓦后,工作人員發現明瓦是“一種大而平的貝殼”。對其進行了科技檢測后,發現這是一種名為“海月”的貝殼。
展櫃裡,策展團隊搭建了微縮“養心殿”,還用“明瓦”與窗紙造了一扇“窗”。“清代皇家宮殿和園林中有多處使用明瓦的記載,但是除了養心殿外已難尋實跡。”故宮古建部工作人員張瓊參與了此次保護項目,她說,他們將固定明瓦的一千多個釘孔標記下來,再將瓦片小心翼翼地取下,按照它們在雨搭上的位置固定后收藏,避免它們再經歷風吹雨打。展出的瓦旁,擺著一件標本——海月原片。張瓊介紹,“這是一種雙殼綱貝類,貝殼形圓而薄,扁平透明,在東南沿海和江南園林裡曾經做窗貝使用。”
未來,被揭下的明瓦是否要回到原位?“我們一直在尋找更適合的替代品。”張瓊說,養心殿使用的海月尺寸碩大,出產十分稀少,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但是我們不會放棄的。”
絕不因瓦輕而將就。這或許也是故宮六百年如故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