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高校設計團隊,攜手社區居民,通過競賽形式共同對樓門、樓院等社區空間展開設計,雙井街道以“社區可持續更新”為主題的“13社區設計節”活動正式落下帷幕。
上周六上午,由朝陽區雙井街道與市規自委朝陽分局聯合主辦的“雙井可持續更新·13社區設計節”閉幕,最終評選出特等獎及一、二、三等獎項。設計節方案中,廣和南裡二條8號、廣和南裡二條11號兩處社區預計不久將啟動改造工程。
特等獎作品《流動溯洄》把原本封閉的綠地打開,並植入晾衣、種花、跳舞等功能。
近萬名居民參與票選
東三環邊的今日美術館,“雙井可持續更新·13社區設計節”展覽昨天開展。一樓展廳裡,陳列著57個剛出爐的優秀方案。這些方案是過去3個月中,雙井設計節結出的累累碩果。
雙井曾是本市重要的工業基地,北京齒輪總廠、重型汽車制造廠、建筑機械廠、重型機械廠都坐落於此。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不少小區漸漸老去,變得不再便利宜居。為了讓它們重現光彩,此次設計節作品涉及到城市藝術、社區客廳、垃圾分類、無障礙環境提升等不同的社區更新。主要空間節點包括天力街B2號樓、雙花園南裡二區4號樓1單元、垂楊柳北裡23號樓、廣泉小區10號樓、廣渠門外大街28號樓、雙井東院1號樓4單元、廣和東裡1號樓等12處。
共治共享是本次設計節的一大特色。雙井街道辦相關負責人介紹,10支團隊總共拿出了57套方案。除了由業內專家組成評審小組,雙井還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微信群發布方案,吸引了近萬名居民投票。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多家高校設計團隊和專業設計機構參賽。他們不僅進行了實地勘測、數據分析,還和當地居民進行了充分的交流。”活動承辦方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CEO茅明睿說。
綠地改造方案獲特等獎
最終,按綜合打分和投票結果,設計節評選出一、二、三等獎項及最佳人氣、最佳創意等專項獎。獲得特等獎的方案是《流動溯洄——雙花園社區改造設計》。它來自北京林業大學的大四學生朱遜。
今年初,她選修了教授錢雲的設計課程,借此契機參與到了雙井設計節中。盡管防控形勢緊張,朱遜仍然多次實地踏訪社區,並與不下30位居民座談。她敏銳地發現了問題:人車混行、中心綠地逼仄陰冷、垃圾堆放混亂、娛樂功能單一等。
在方案中,朱遜對中心綠地進行了較大改造,把原本封閉的綠地打開,並植入晾衣、種花、跳舞等功能。“我重新設計了社區的人行、車行動線,將不同年齡居民所需的空間以動線串聯在一起,讓人和人之間有機會產生交集和故事,也以此增強了凝聚力。”朱遜說,雙花園本是機械廠宿舍,因此方案以暗紅為主題色,並設置了大量齒輪元素,希望讓老人們找到年輕的精神記憶。
兩處空間率先啟動改造
據了解,基於各高校學生團隊的作品成果,主辦方將聯合清華大學、中央美院十七工作室、中國傳媒大學樂造工作室等多家機構進行方案深化。目前,廣和南裡二條8號、廣和南裡二條11號兩處場地進入造價評估和施工排期階段,預計不久便將啟動改造工程。
破舊突兀的花池、鋪裝老舊的地面、雜亂種植的綠地、缺少趣味的設施,這就是廣和南裡8號場地的現狀。設計團隊負責人、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侯曉蕾表示,利用現狀場地中的圓形,設計團隊提出朋友“圈”的概念,把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社區活動聯系在一起。
“垃圾旅客,請在這裡辦理出境手續!”這是垃圾分類圈﹔“今天,你文明入圈了嗎?”這是專為自行車提供的趣味停車圈……通過改造設計,場地被劃分出社區課堂圈、兒童娛樂圈、下棋交友圈、種植認知圈、趣味停車圈、垃圾分類圈、鄰裡活動圈等不同的朋友“圈”。透水鋪裝和補植的本地植物體現生態可持續發展。
位於廣和南裡二條11號的社區空間則將按照社區門戶、社區客廳、社區廊道、社區陽台的理念進行設計改造。原先狹窄的院落入口處將建起共享廊架,行人可以在此短暫停留、拍照打卡。閑置的空地將變成兒童“跳房子”游戲場地,破損的亭廊將修繕翻新,原先無序擺放的盆栽也將統一移動至后花園區,騰出足夠的休憩空間。本報記者 陳雪檸 朱鬆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