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市無障礙設施整改工作正在全面推進。然而記者走訪發現,一些為方便老人和殘疾人出行而鋪設的坡道對特殊群體來說還是困難重重,無障礙變成“有障礙”。
坡道延長不達標
“這坡道太陡,我一個人還真不敢走。”家住朝陽區磨房北裡207號樓的居民李大爺告訴記者,早上和傍晚,他一般坐輪椅,由家人推著出來在小區遛彎兒乘涼。
記者注意到,由於樓外空間有限,這棟樓前的坡道坡度較大,而且坡道中間還是“搓衣板”式的,不少老人寧願扶著扶手,慢慢爬台階。“坡度大,走起來費勁。”另一位老人告訴記者,如果走坡道,上下都得找人搭把手,不然根本就不敢走。
不少老舊小區受空間所限,都存在坡道過陡的問題。朝陽區紅廟北裡小區14號樓的進出口是台階與坡道並存。去年,不少居民就反映過坡道過陡和破損的問題。記者近日回訪發現,曾經破損的坡面已經“修復”完成,但坡道長度和坡度的問題仍沒有改善,無論步行還是使用輪椅都存在一定的不便。
走進前門草廠四條胡同可以發現,有幾家院落門口安上了全新坡道,有的居民家門口加裝了扶手。但記者注意到,整改后的坡道仍然較陡,比如有一家門口的台階高度近半米,按標准其坡道延長應為6米以上,但實際卻達不到這個標准。
“搓板”坡道不合規
在磨房北裡207號樓,無障礙坡道除了陡,中間還是“搓板”。“別看這種‘搓板’路,人走在上面沒事,但坐輪椅的話,咯噔咯噔太難受了。”居民劉女士去年曾因為腿受傷,坐過一段時間輪椅,對類似的“搓板”坡道印象深刻。
走訪中記者發現,“搓板”式坡道存在於許多小區和胡同中。“這種路面肯定是不合格的,按照國標,坡道要平整防滑無積水,我們現在一般要求用大理石開槽做防滑處理,讓坡道具備一定的防滑系數。”殘疾人潘逸飛是市殘聯聘請的無障礙監督員,過去一年時間,潘逸飛對北京的公交、地鐵、商場以及小區等,都進行過無障礙設施的考查。對此,他深有感觸:“搓板路面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沒什麼,但對腿腳不好的老人和坐輪椅的殘疾人來說可能就是個問題。”
其實,輪椅坡道等無障礙設施有明確的國家標准。記者了解到,目前本市無障礙設施適用2012年的“國標”——《無障礙設計規范》。一般來說,無障礙坡道應具備這些要素:一是要有無障礙標識﹔二是要有扶手等﹔三是坡道高度和水平長度符合一定規范。但記者走訪中發現,不少坡道無明顯標識,有的連扶手都沒有。
按照標准,輪椅坡道高長比不能大於1比12,也就是如果高度是1米,坡道的延長不能短於12米。一般而言,輪椅坡度越小,老人或殘疾人搖輪椅上坡越輕鬆。但在實際中,由於地形限制,一些坡道坡度根本達不到1比12。
年底前完成整改
去年底,本市出台《北京市進一步促進無障礙環境建設2019-2021年行動方案》,目前,全市無障礙設施整改正在全面推進。然而,由於空間等客觀因素受限,有些整改后仍不符合“國標”要求。
為什麼整改后的坡道仍不符合要求呢?潘逸飛告訴記者,坡道等無障礙設施最后的驗收標准還沒有最終確定。“如果按國標的要求肯定不合規定,但有的區和相關部門堅持的原則是不大拆大建。首先要保証有。具體是否真的適用,還得看驗收的標准。”
目前,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進入重點推進階段,市殘聯相關負責人曾介紹,今年底前將基本完成無障礙設施的整改。另外,出入口坡化處理、坡道等均為基本無障礙設施,要納入必須整改范圍。對此,潘逸飛提醒,無障礙設施的整改和提升要更細致,特別是坡道要考慮使用的有效性。 本報記者 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