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博物館組團走進服貿會

2020年09月09日15:24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京津冀博物館組團走進服貿會

  推開“燕趙文化之門”,盡情感受爽朗、厚重的燕趙氣息﹔足不出戶,原地逛一逛乾隆時的“大柵欄”﹔探索一下能夠最大限度保障文物運送安全的“黑科技”……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京津冀三地文博單位組團亮相,為觀眾帶來古老與現代、傳統與科技交織的別樣體驗。

  走進兩道“門”感受燕趙文化

  “到我們這個展區,您要走進兩道‘門’。”正陽門管理處業務負責人袁學軍介紹,服貿會京津冀博物館展區的兩道“門”,第一道是“文化之門”。這道“門”選取了厚重的城門形象,“城牆”上還“挂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一級文物青銅“鋪首”。

  走進了這道“文化之門”,觀眾就站在了中國公路“零公裡點”上。它本該位於正陽門南門口,展區的策劃人巧妙地把它“挪”到京津冀博物館展區的門口。順著“中軸線”觀眾就能走進這個展區的第二道“門”——“燕趙之門”。“這個設計有著從這裡打開燕趙文化之門的美好寓意。”袁學軍說。

  展示牆上,繪制著幾個可愛的中國古風卡通形象。它們是京津冀三地幾家博物館的“代言人”,也被稱為“燕國達人”組合。它們的形象也都來自各博物館的代表性文物藏品。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代言人”的設計靈感來自琉璃河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伯矩鬲。“伯矩鬲周身採用七個牛頭做裝飾,俗稱‘牛頭鬲’,所以你看,這位小‘達人’雖然身穿西周服飾,但頭上長著兩隻牛角,看上去很像一隻可愛的小牛。”博物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正陽門的“代言人”脫胎自北京雨燕,它們在正陽門上至少居住了600年。“在它的額頭上有一個俏皮的紅點兒。仔細看,它其實是正圓鑲嵌著四個小圓,是‘零公裡點’的簡化標志。”袁學軍介紹。

  文博“大咖”攜館藏元素亮相

  家喻戶曉的“四羊方尊”、“會說話”的國博棒棒糖、“網紅爆款”故宮彩妝……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等文博“大咖”紛紛攜館藏元素“搬”到了“文物及博物館文化創意展區”。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展台上,商代晚期青銅禮器“四羊方尊”吸引了不少觀眾。國博把“鎮館之寶”搬來了?工作人員解釋,這其實是一件文創產品,使用類似的銅材料按照原比例仿造的“四羊方尊”。造型靈感源自國博館藏清乾隆“粉彩大吉葫蘆壁瓶”的“國博棒棒糖2.0版”也頗受觀眾喜愛。據介紹,它是把傳統的棒棒糖中代入了骨傳導芯片,把棒棒糖放入嘴中,通過牙齒與骨骼咬合糖果,傳遞聲音到耳膜,可以邊吃糖邊享受味蕾和聽覺上的新奇體驗……

  首都博物館也把館藏文物“搬”進了現場,展位上參展的文創衍生品共130余款。絲巾、花瓶、錢包、紙巾盒上,一隻神色生動的小鳥在花團錦簇中“引吭高歌”,這是一套珊瑚紅地琺琅彩花鳥瓶系列文創產品。“古人的審美太絕了!”觀眾紛紛贊嘆。據介紹,此次展會上,首博共呈現了根據“珊瑚紅地琺琅彩花鳥瓶”“鬆石綠地粉彩番蓮紋多穆壺”“驪山避暑圖”“伯矩鬲”“百子衣”五件館藏文物元素衍生開發的文創產品。

  “硬核”科技保障文物運輸安全

  位於服貿會8號展棚的“文物及博物館文化創意展區”內,文物科技走進了大家的視野。

  一台紅黑相間的“智能包裝箱”亮相展台,引起關注。“這是一種集成了物聯網、遠程傳感、雲計算等技術的新型高端文物裝備。”工作人員介紹,包裝箱內部設有光照、溫濕度、震動、傾斜等高精度傳感器,可以實時感知到文物的“動態”。運輸過程中,如遇磕碰、翻滾、震動、溫濕度過高或過低等情況,相應數值超過設定閾值,即可實時遠程報警。這台智能包裝箱還配備了GPS和“北斗”雙定位系統,用於監測文物的實時位置。

  足不出戶就能逛前門“大柵欄”,體驗“康乾盛世”的繁華,還能在街口兒的老字號同仁堂裡“親手”抓藥……這些奇妙的體驗,來到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的展位都能感受。

  展位前,一個雲鬢長裙的古風女孩兒正對著屏幕“逛街”。除了古色古香的街道,還不時經過販賣小吃、玩意兒的熱鬧攤販。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屏幕中顯現的,是依照《乾隆京城全圖》復原的當年的前門大街。走到“街口兒”,老字號同仁堂就在手邊。進入藥店,老掌櫃拱手跟人打招呼,體驗者還可根據屏幕顯示的藥方,親自打開抽屜,抓取藥材。據介紹,該設備將街道模型和體感技術相結合,互動時設備能捕捉到人的腿部信號,“我們把健身的理念也融入文創產品當中,在進行有趣的互動體驗時,不知不覺就鍛煉了身體。”

  本報記者 孫樂琪 牛偉坤 李祺瑤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