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區日軍侵華遺存成為“挂牌”文物

2020年09月03日07:49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北京多區日軍侵華遺存成為“挂牌”文物

  大興區集賢侵華日軍飛機掩體2018年設了文保石碑

  門頭溝區一座由煤矸石壘砌的日軍炮樓無文保標識

  青龍橋車站,修繕后的日軍兵營

  豐台區2016年認定為文物的程庄路碉堡

  侵華日軍記功摩崖刻石,“昭和”二字清晰

  大興區壽保庄侵華日軍飛機掩體2015年被認定為文物

  今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北京的很多文物建筑也記錄下了戰爭帶給城市的傷痛。1937年7月北平淪陷后,成為日軍統治華北的中心,並修建了星羅棋布的據點、堡壘,這些遺存都是日軍侵華的見証。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走訪這些日軍遺存建筑發現,多處侵華日軍遺跡的文保質量明顯提升,但也有一些文物並無文保標識,無法將文物的歷史信息傳遞給公眾。

  多處日軍侵華遺跡

  被認定為文物

  2015年之前,北京已知的大部分日軍建筑遺存,獲得了官方的文物認定。而近五年來,在文物工作者、民間學者的持續推動下,又有三處侵華日軍遺存被認定為文物。文物不僅數量增加,類型也得以豐富。

  首先是位於大興區的壽保庄侵華日軍飛機掩體。在大興區西紅門鎮的壽保庄,遺存有一座穹頂混凝土建筑,這便是“侵華日軍飛機掩體”。因位置偏僻隱蔽,且被當地村民佔用,多年未被文物部門發現。2015年,大興區的文物工作者找到了這座飛機掩體,同年將其認定為普查登記文物。北青報記者近日走訪看到,被認定為文物之后,壽保庄侵華日軍飛機掩體已完成騰退和修繕,2018年10月設立文保石碑及說明牌,現作為文物進行展示。

  其次是位於豐台區的程庄路碉堡。在豐台區程庄路東側,矗立著一座圓柱形碉堡。據《北京抗戰遺存》一書記載,1937年7月7日之后,侵華日軍在豐台鎮鐵路北側至大井村修建倉庫,作為軍用物資的儲備及調運場所,被當地民眾稱之為“西倉庫”。2016年8月,豐台區文委將其認定為普查登記文物,並釘挂文保標識。經文物部門調查,程庄路碉堡下層為日軍修造,上層為中國軍隊后期添建。據北青報記者了解,該形制磚碉在北京現存四座,全部位於豐台區,均被認定為普查登記文物。

  第三是位於房山區的侵華日軍摩崖刻石,由民間學者發起保護。在房山區鳳凰山的次主峰上,一塊灰白色岩石上刻字“七八一、五藤山、昭和一二八二九、佔領”,總共15字,字口清晰。昭和,即日本裕仁天皇的年號。昭和一二八二九,即1937年8月29日。據民間學者馬志璞調查,此刻石系侵華日軍為標榜佔領題刻。為保護這處日軍侵華証據,馬志璞於2017年向房山區文委遞交《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申請表》。后經房山文物部門鑒定,今年1月,侵華日軍記功摩崖刻石,被公布為普查登記文物。據北青報記者了解,侵華日軍的摩崖刻石,在北京地區比較罕見。

  其實在六年前,日軍侵華遺存很容易被忽視。當時北京的南苑機場、西郊機場、三間房機場附近,共遺存有20座侵華日軍飛機掩體,雖然它們多數被官方認定為文物,但基本沒有文保標識。2014年,位於大興區舊宮鎮的兩座飛機掩體、海澱區最后一座飛機掩體相繼遭到拆除,北京地區的侵華日軍飛機掩體減少至17座。

  拆文物事件發生后,文物部門開始亡羊補牢,安裝文保標識成為一項重要工作。海澱區對拆除飛機掩體的單位罰款50萬元,還要求拆除單位在原址重建,並於2015年為遺址設立文保石碑。大興區、通州區也相繼為飛機掩體安裝文保標識。近五年來,在文物部門的重視之下,大部分日軍飛機掩體有了“身份証”。

  日軍營房獲修

  完善老站歷史風貌

  京張鐵路青龍橋車站,現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著名的之字形鐵路沿用至今,京張鐵路總工程師詹天佑長眠於此。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站場內還遺存有侵華日軍修筑的營房。2019年,延慶區文物管理所對青龍橋車站的日軍營房進行修繕保護,百年老站呈現出多元化的歷史風貌。

  據青龍橋車站站長楊存信介紹,青龍橋車站曾被日軍佔據,並建房屯兵。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些營房成為鐵路職工家屬宿舍。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營房開始閑置,逐漸年久失修。經過此次修繕,排除了建筑安全隱患,並較好保存了歷史原貌,相關部門正研究如何加以利用。

  語音講解成擺設

  個別炮樓仍無文保標識

  在個別日軍侵華遺存文物點,北青報記者也發現了一些對文物保護的不足之處。

  仍以飛機掩體為例,大興區舊宮鎮集賢村,遺存有兩座日軍飛機掩體。2018年,大興區文物管理所在此設立了文保石碑,並設置了中英文說明牌,掃描說明牌上的二維碼,可以聽到語音講解。但北青報記者近日通過手機微信掃碼發現,語音頁面已經無法打開,原本貼心周到的服務成了擺設。

  另據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范紀萍反映,門頭溝區的西山樓附近有一座日軍炮樓,被認定為文物20年有余,至今沒有文保標識。

  8月26日,北青報記者走訪看到,這座碉堡建在山坡上,分為上中下三層,呈長方體,通高近7米,用煤矸石混凝土砌筑而成。在碉堡周圍,的確沒有文保標識以及任何說明性文字。范紀萍認為,沒有文保標識,便弱化了文物的宣傳、告知、教育功能。北青報記者查閱2001年出版的《門頭溝文物志》發現,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佔領中英煤礦(門頭溝煤礦),為獲取煤炭資源,在礦區西山坡修建了這座炮樓。

  北青報記者致電門頭溝區文旅局文物科,一位男工作人員解釋說,炮樓是尚未定級的普查登記文物,因而尚未挂牌,但他們正在對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文物進行修編,之后會對這些文物進行挂牌保護。

  此外,北青報記者在走訪中還發現,有些日軍侵華遺存文物的標識信息過於簡單,不利於參觀者了解其背景信息,也無法發揮文物應有的教育功能。比如程庄路碉堡、盧溝橋西射擊場路碉堡,均為豐台區普查登記文物,而北青報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兩處文物僅以地址命名,連建造者是誰這樣的基礎信息都未在文保標識上注明。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范紀萍認為,“建造者身份”是建筑文物的基本信息,應當在文保標識中有所體現,從而將完整的歷史信息傳遞給公眾。

  本版文並攝/本報記者 崔毅飛

  專家觀點

  保護好戰爭遺跡

  為相關研究打好基礎

  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劉衛東認為, 這些遺跡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物証,是真實的歷史地標﹔其次,碉堡、飛機掩體等建筑物本身,對於研究日軍軍事建筑的材料、工藝,是非常好的實物標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原編研部主任、研究員張量介紹說,侵華日軍在北平修造的建筑物及其侵華遺跡比較分散,一部分遺存至今,但相對來說知名度不高。過去人們對此不夠重視,甚至鄙視這類遺跡,但隨著認知的轉變,文物部門、學界、民眾開始認識到這類遺跡的重要性,很多遺跡被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這些遺跡是日本侵華的罪証,保留下來進行研究,是全面了解抗戰不可或缺的歷史遺存。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