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命細胞”到創新網絡 中關村生命園20年裂變

2020年08月24日08:21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中關村生命園20年裂變

        在銜接北京海澱與昌平的“金十字”產業走廊上,坐落著一家科技園區。這裡匯聚了頂級科研資源,孕育著“最尖端的科學”,滋養著異常活躍的產業生態。這就是中關村生命科學園。

  20年來,這枚“生命的細胞”已經裂變為充滿活力的創新網絡。記者獲悉,今年10月,園區內醫藥科技中心項目將全面投用,目前已吸引清華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成果轉化基地等重量級機構、平台落戶。下一個20年,生命園將進一步打造全球生命科學創新高地。

  北京生命科學的試驗田

  倘若時間可以回溯,就能看到夢想萌發的地方。

  上世紀90年代,生命科學正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中國也意識到生命科學對於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意義。隨著國務院批復加快中關村科技園建設,北京相繼啟動了軟件、微電子、生物醫藥、新材料四大基地的建設。

  2000年11月25日,承載著中國生命科學領域自主創新夢想、應對新世紀全球戰略競爭使命的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啟動建設。園區建設分為三期,規劃核心區佔地7.19平方公裡,總建筑面積約522萬平方米。

  自誕生起,生命園就被賦予試驗、探索的使命,成為生命科學的一片試驗田。成立初期,園區先后引入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及工程中心、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下稱“北生所”)、生物芯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三大國家級項目,自主探索、研發生命科學領域關鍵共性技術。

  分子生物學家吳瑞,在獲悉北生所正在物色所長人選時,曾對在國際上已頗具學術聲譽的生物學家王曉東說:“你們是有歷史責任的。我幫助你們從中國到美國,也要把你們從美國送回中國,讓科學之光能夠在中華大地上燦爛。”

  於是,王曉東毅然回國,肩負起北生所生命科學原創性基礎研究的使命。在這一輪“歸國潮”中,鄧興旺、施一公、饒毅等一批優秀科學家也相繼回國效力。

  入駐園區的國家級項目,有效吸引、整合了研發、中試生產、銷售流通、醫療服務等產業環節,再加上園區前瞻性和創新性的頂層設計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很快實現了生命園生物醫藥產業的集聚。

  創新成果登上全球舞台

  2010年4月,春風徐徐的北清路上,樹芽吐青,桃李繽紛。驅車前往生命園考察的高揚,期待著驗証那個被贊譽為中國生命科學發展“最火爆的地方”。

  參觀了園區孵化器、公共實驗平台等設施后,高揚和他的伙伴有了久違的“親切感”。一個月后,他們的貝瑞基因在園區誕生。

  在這裡,高揚他們不斷編織著“基因夢”。貝瑞基因自主研發的NIPT(無創DNA產前檢測技術)項目迄今仍是市場最主流的產品之一,公司很快又切入到千億級的腫瘤基因檢測市場。

  越來越多的項目和團隊在生命園開啟新的征程,並把創新成果送上全球舞台。2019年11月15日,百濟神州宣布,其自主研發的抗淋巴瘤新藥——澤布替尼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實現中國新藥在美上市“零的突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全球,生命園內多家研究院所、企業第一時間埋頭實驗室展開研究,針對新冠病毒不斷優化檢測試劑產品,支援全球戰疫。

  醫科中心10月全面投用

  “我還記得第一次來生命園的時候,這裡還很荒蕪,周邊有很多庄稼地。”王曉東坦言,對比國外的科研和生活條件,當時還是感覺到了明顯的落差。但20年來的飛速發展,讓他見証了生命園的成長。不久前剛剛啟用的北生所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基地,又進一步提升了生命園的創新環境。

  北生所成果轉化基地只是生命園醫藥科技中心請來的其中一位“大咖”。據悉,醫科中心項目位於生命園二期地塊,佔地面積約7.75萬平方米,由6棟單體建筑組成,於去年8月竣工驗收。目前,6棟大樓均已“名花有主”。除北生所成果轉化基地外,還將迎來清華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產業服務公司產業空間、配套服務設施及中小企業科研孵化器、山東瑞康醫藥研發銷售總部。“醫科中心將於今年10月全面投用,為園區20周年獻禮。”生命園相關負責人感嘆,“生命科學是一個研發周期漫長的產業,下一個20年,生命園將迎來成果爆發期,瞄准全球生命科學創新高地的更高目標。”

  風雨20年,生命園的發展始終與北京科技創新步伐同頻共振,也成為本市生物醫藥產業從弱小到壯大的生動注腳。2003年,北京生命醫藥產業基礎薄弱,年產值僅有106.2億元。到2018年,北京市生物醫藥企業營業收入已達1867.6億元,正加速邁向高精尖支柱產業。本報記者 趙語涵

(責編:尹星雲、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