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17日電 (記者 鮑聰穎)老街舊鄰猶在,創意新潮味濃。近日,記者走訪楊梅竹斜街,發現不同於旅游街區的快節奏,這裡處處透露著精致和文化積澱,走幾步便能看見兔兒爺店、採瓷坊、本然造物等極具老北京味道的小店。人文古韻輝映現代風情,這些文化小店讓時尚藝術和市井生活和諧共處,也讓這條有著600年歷史的西城老胡同逐漸走上一條發展小店經濟的特色道路。
北京大柵欄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介紹,以前這條胡同兩側都是一些低端業態門店,2010年后,北京市發改委選取楊梅竹斜街作為保護修繕試點項目,對街區進行改造。例如對有歷史特色的牆體進行保護修繕,引入了文創以及具有地域文化的門店,大柵欄對該胡同的定位就是文化街區。
“在改造初期,將居民、社區、商家等多種主體聯合起來共同改造是一大亮點。其中包括在統一的風貌保護要求下,鼓勵居民、商家自我改造,特別是對前期騰退形成的非完整院落的改造﹔同時,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社區公共空間、公益服務設施。”該負責人介紹。
好吃,好玩,好逛,文藝范浸在骨子裡,楊梅竹斜街的每一家小店都是一個別具一格的小天地。“小店經濟能夠反射出一個城市的文化氣息如何,小店經濟越繁榮,城市活躍度和煙火氣也更加濃厚。”西城區商務局副局長馬佩鴻對記者表示。
“老北京兔兒爺”有了新活力
在楊梅竹斜街19號,一家經營傳統老北京手工藝品兔兒爺的小店吸引眾多游客駐足。兔兒爺屬於北京泥彩塑的一種,也是北京地區特有的文化符號。店主張忠強是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小店僅有11平方米,大大小小,造型各異的兔兒爺擺在了兩側牆壁上,各有各的寓意:坐象兔兒爺,因象與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坐虎兔兒爺,則因虎為百獸之王,寓意事業興盛﹔而麒麟兔兒爺,又是借麒麟吐書的典故,寓意學業有成﹔那麼坐葫蘆的兔兒爺,就借著葫蘆諧音,寓意著福祿雙全。
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介紹自己在疫情期間創作的“戰疫兔兒爺”。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攝
小店不僅兼具產品售賣功能,同時對兔兒爺文化進行宣傳。其中,張忠強在疫情期間創作的“戰疫兔兒爺”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些“兔兒爺”頭戴“口罩”、肚上寫有“復商復市”、“測溫登記”等字樣,可愛又機靈,向來往游客傳遞著傳統文化的鮮活生命力。
“這條街很安靜又有老北京的味道,很適合我的店,因為是政府投資開發,租金僅是同等位置的六七成,很劃算!”張忠強表示。
採瓷坊的老陶瓷有了新生命
讓古瓷文化跨越國籍,採瓷坊接待過不計其數的外國王儲和友人。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攝
在楊梅竹斜街35號,“採瓷坊”的透明櫥窗格外引人注目,古瓷殘片拼成的旗袍裙裝、鞋履、工藝品的精品展櫃后,輕透的布帘透過縫隙隱約可見古瓷碎片、首飾和瓷器衍生品。珍緣如瓷,“採瓷坊”的每一塊瓷片都帶著時光的痕跡,經過設計再造煥發新生,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瓷器的精美。
“採瓷坊”的前身創立於1908年,主營各類珠寶金銀首飾加工,先后輾轉於北京廊坊二條胡同,以及前門外珠寶市街和琉璃廠東街。
1982年,從事古代陶瓷研究的店主開始籌備藝術品牌“採瓷坊”,以多年收藏的來自景德鎮明清時代的古瓷碎片,經傳統工藝打磨,結合金銀加工技法,制作出古陶瓷金銀首飾和衍生品。“這裡的每一個瓷片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件作品都是不可再生、絕無重復的藝術品。”門店設計師王京介紹,在古瓷片上加諸金絲銀絲的工藝,6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就向其頒發了發明專利証書。“將傳統工藝與古陶瓷相結合,讓我們有頗多收獲。”
小店的這盞燈由各種原生態古陶瓷的碎片拼接而成的,沒有經過任何切割打磨,在燈光的反射下,閃著青藍色的微光,透露出濃重的歷史感。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攝
談及收益,王京表示,通過對胡同的改造,一些公共區域可以免費使用,提供給店鋪舉行外擺活動、做宣傳。同時,楊梅竹斜街的租金在同區域算是比較低的,相當於周邊其他門店租金的六七折。王京笑著說:“除了租金優勢,疫情期間還減免了三個月的房租,真不錯!”
小店經濟讓“老西城”有新特色
“本然造物傳習館”以非遺手工藝活態傳承的形式,努力打造中國首屈一指的非遺手工藝傳習基地。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攝
不遠處的楊梅竹斜街79號,是一家名為“本然造物傳習館”的小店,小店在提供金絲彩釉畫教學和非遺手工藝產品體驗服務的同時,還不定期舉行文藝、旅行、手作、非遺等相關主題講座和展覽,為喜歡藝術、傳統手工藝、唐卡的朋友提供一個自然,修行的空間。
正是因為各種類似的小店不斷進入楊梅竹斜街,這條胡同的特色定位才日益突出,根據北京大柵欄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介紹,楊梅竹斜街上擁有15家此類的文創、特色小店,多為30-50平方米的面積大小。為了加大引入符合該胡同定位的門店,政府會對門店進行租金上的優惠,還對門店線上線下的傳播渠道提供扶持。
馬佩鴻介紹,目前西城有三四千家小店,集中於大柵欄、琉璃廠、什剎海、馬連道等地,品牌化、連鎖化、規范化已經達到70%。對於未來的發展方向,馬佩鴻指出,日前商務部等7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小店經濟推進行動的通知》,明確到2025年,形成人氣旺、“煙火氣”濃的小店集聚區1000個,達到“百城千區億店”目標。“西城的小店就是要結合西城的功能定位,要做到靜美西城,首先是要靜下來,要有文化、有展示、有商業。”
馬佩鴻表示,下一步將對旅游相關的小店逐步調整、升級,將同質化、價值低的騰換掉。此外,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小店要通過線上渠道拓展新領域,這樣才能提高商業經營面積的效益。
“小店經濟隻有跟老百姓的需求結合起來,才具有人氣和煙火氣。” 馬佩鴻說,對於西城區內小店分布不太均勻的地方,還需去補充和優化一些,把小店真正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