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科學城打造醫療機器人搖籃

2020年08月10日07:49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中關村科學城打造醫療機器人搖籃

  本報記者 孫奇茹

  能生剝鵪鶉蛋的高精度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把外太空抓取技術運用到商用領域的高精度機械臂、毫米級定位精度的肺部穿刺手術機器人……這些用科技改變醫療行業和人類健康生活的醫療機器人正在位於中關村科學城的北京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密集誕生。

  截至8月7日,創新中心已聚集、服務包括天智航、術銳、思靈等在內的25家行業領先企業,參與投資了多家創新企業,部分企業技術產品即將或已經實現自研國產關鍵零部件的突破,實現與國際領先同行“並跑”。

  近日,海澱區政府專門成立的產業投資和生態服務平台——中關村科學城創新發展有限公司宣布對北京市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進行股權投資,未來將進一步引導產業要素在中關村科學城聚集,形成高端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生態圈。

  高端醫療機器人扎堆亮相

  機械臂上的刀尖向人手的方向勻速運動,在刀尖碰到人體的瞬間,機器人臂以毫秒級的反應時間迅速彈回,令人毫發無傷。這是創新中心入駐企業之一、思靈機器人全球領先的力控和力感知技術所呈現的炫酷場景。在位於中關村東升國際科學園的創新中心內,記者在思靈機器人研發區看到,其機械手臂能夠在“虛擬牆壁”設置的范圍裡靈活移動,在手術機器人、工業領域都能大顯身手。

  在同一棟樓內,真健康公司的肺癌手術機器人已經完成第一代手術機器人的產品研發和樣機生產,第二代手術機器人的技術預研也已啟動。

  打破國外廠商對腔鏡手術機器人的壟斷,研發出價格低廉、效果更佳的國產手術機器人,是創新中心所服務的另一家企業術銳的目標。目前,憑借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研發的術銳手術機器人系統,已分別與多家醫院達成合作意向,陸續在泌尿、肺科、肝膽胰等科室開展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

  經過多年深耕,醫療機器人產業已成為中關村科學城的優勢領域之一,聚集了諸如天智航、柏惠維康等一批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的優質創新企業。2018年9月,醫療機器人領軍企業天智航和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等單位共同發起的北京市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正式挂牌。這也是中國第一家在政府指導下成立的醫療機器人技術協同創新平台。不久前,骨科手術機器人企業天智航在科創板上市,成為我國“手術機器人第一股”。如今,依托創新中心,以龍頭企業天智航為引領,一批醫療機器人企業正在中關村科學城高度集聚,形成了上下游協同創新的全鏈條生態。

  產業集聚機器人不再“難活”

  周期長、回報慢、門檻高,在高端醫療機器人領域,技術研發人員、創業團隊面臨諸多痛點。

  中關村科學城創新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平透露,根據團隊對眾多醫療機器人領域企業的調研,不少企業做出單個的產品並不難,但要保持批量生產后的穩定性、精准性卻很難,因為這對企業在樣機生產、標准化、檢測評估等方面均提出了很高要求,小企業單打獨斗往往很難完成所有的環節。

  “在研發初期,有一家企業向我們反映,他們亟需一種專業實驗環境,但實驗室投入動輒上百萬,單家企業為了研發一款產品專門去建的話太難負擔。發現這樣的痛點之后,創新中心投資建設這樣的實驗室環境,共享給企業。”北京市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總經理、天智航副總經理王彬彬說。

  為補齊國內醫療機器人公共服務短板,解決創新企業痛點,創新中心設有前沿技術中心、共性技術中心、產品設計中心、樣機制造中心(醫療器械CDMO)、檢測評估中心以及臨床研究中心。中心提供的科技服務覆蓋新產品設計開發、質量體系搭建、創新產品申報、優化臨床試驗等醫療機器人創新全生命周期過程,助力創新企業走出從技術成果到大規模走向市場途中的“死亡谷”。

  創新高原再起“高峰”

  臨床醫生需要更好的產品,科研機構希望將成果轉化為產品,企業的項目團隊需要技術和政策支持來改進產品。在創新中心,這三者借平台之力齊聚。

  王彬彬告訴記者,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案例在創新中心已成為常態。一家高精度機械臂研發的企業入駐創新中心后發現,其他企業的肺穿刺機器人、沖擊波機器人等都能用到自己的產品,各團隊間形成了高效協作和共性技術開發關系。創新中心發起方之一、從事骨科機器人的天智航與積水潭醫院有深度合作,創新中心服務的另一家麻醉機器人團隊則借助創新中心和積水潭醫院的平台,與醫院麻醉科成功對接。“創新中心今后將進一步整合產業鏈、供應鏈,聚集更多醫療機器人領域的中小微企業,形成創新生態圈,成為中關村科學城培育引導高端醫療機器人產業的重要抓手。”朱平說。

  在清華大學副秘書長、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院長金勤獻看來,在醫療機器人等大健康、大信息領域,中關村科學城產業優勢十分明顯,“中關村科學城在醫工結合、創新企業集聚、上下游協同等方面優勢突出。高原之上起高峰,依托高峰,將營造出更加高端的細分產業生態。”

(責編:董兆瑞、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