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大棚長勢旺 助力“脫低”好“錢景”

2020年08月03日07:42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蘑菇大棚長勢旺 助力“脫低”好“錢景”

  單景文在村裡的蘑菇園照料菌棒

  北灣村,位於懷柔區雁棲鎮最北部的深山區,也是雁棲鎮最偏遠的行政村,距北京城區超過100公裡。“因為沒有主導產業,村民多以種地為生,村民整體收入都比較低,去年之前,這裡多年都被列為低收入村。”該村的黨支部書記杜文利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全村戶籍人口294人中,低收入戶就有157人,殘疾低收入人員佔到全村人口的19.04%。去年,北灣村經市委統戰部、懷柔區殘聯的幫扶,以及村裡的多方努力,引入食用菌種植項目,建起蘑菇園,讓31戶殘疾村民就業“脫低”。窮了幾十年的單景文就是其中之一,個人年收入較往年增加5倍以上。

  夫妻二人均為殘疾

  多年靠種田為生年均收入不足1萬元

  “幾十年都在村裡以種田為生,種點玉米、小麥,每個月收入也就幾百元錢,一年下來都掙不到1萬元錢,平時都不夠用,更不用說攢錢了。”今年63歲的單景文回想起去年之前的生活,不禁感慨,那些年真是太難了。

  他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的妻子智力殘障,屬於重度殘疾,從小沒上過學,多年來也因身體原因,從未出村打過工,一直在家種地。而他在2003年因右眼疾病使得視力降至0.2,2004年又因農藥中毒導致智力受到影響,再也無法外出外出打工。“這麼多年,我跟愛人就靠著家裡的十幾畝地生活,苦累不說,根本攢不下錢。”單景文坦言。

  “我們村像單景文這樣的殘疾低收入人員共56人,殘疾人佔全村294人中的19.04%。”該村的黨支部書記杜文利告訴北青報記者,解決他們的收入問題,是村裡一項重中之重的任務,也是全村擺脫“低收入村”帽子的一個重要環節。

  蘑菇園建成 殘疾夫婦雙雙就業

  經過多方考察,北灣村的村干部們最后決定利用村裡日照充足,空氣質量優良,海拔高夏季涼爽等地理環境優勢,並結合村裡低收入戶多、60周歲以上老人多、殘疾人多的“三多”現狀,選擇技術含量較低、市場前景好的培育食用菌項目。“我們村晝夜溫差大,這最適合蘑菇的種植。”北灣村蘑菇園的主要負責人李全記告訴北青報記者,當時,我們決定建蘑菇園之后,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在北京市委統戰部、懷柔區殘聯以及鎮裡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下,首批5個食用菌冷棚很快就建了起來,並開始正式種植香菇。

  “雁棲鎮政府和愛心企業一共為我們安排和捐助了80余萬元的大棚基地建設資金,不到一個月,我們首批五個400平方米冷棚以及一個50平方米的冷庫就正式建成了,並從承德引入4萬余根菌棒開始種植香菇。”杜文利說,大棚建成后,31名有基本勞動能力的低收入殘疾人員被招入園裡工作。31人中就有單景文和他的老伴,他們的生活也因此發生了質的改變。

  為了讓種植基地盡快運轉起來,村裡特意請來香菇種植技術員。隔三差五到大棚中手把手從零開始教他們香菇種植技術,還請來中國農學院的專家不定期為他們指導技術。

  香菇最好的生長溫度是在16℃至25℃,採完香菇必須用小噴頭噴水三、五分鐘,菌棒養20多天之后就得翻個個……對於養香菇的技巧,單景文現在聊起來頭頭是道。但他向北青報記者透露,他們這31位員工在來大棚“上班”前別說種香菇了,在市場上看到香菇都分不出質量好壞。“我們這些人年齡偏大,又都有殘疾,學起來都比較慢。村干部和技術員們就一遍一遍地教我們,指導我們干活,才有了現在的技術”。

  更令人高興的是,蘑菇園建成后,因為招聘的都是低收入殘疾人,懷柔區殘聯將其納入助殘增收基地,根據《北京市助殘增收基地扶持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又為31名殘疾人劃撥扶持資金78.9萬元。這讓初期成立的蘑菇園員工工資有了保障。“工人們每個月根據工作量和工作時長的不同,會固定領到2000多元至3000多元不等的工資。”李全記告訴北青報記者。“我們兩個人都有工作了,而且還拿到了固定工資,我們之前想都沒有想過。”一提到如今的工資待遇,單景文就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兩隻眼睛笑成了一條縫。

  年收入增長5倍 生活有了奔頭兒

  “上個月我一個人的工資就拿到了3800元錢,我老婆也能拿2000多元。”單景文高興地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是31位大棚工人中工作時間最長的人,他要好好工作,用心照顧大棚,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我跟我老婆去年一共賺了五、六萬元錢。我們兩口子一年收入比2018年收入翻了五、六倍,我特別珍惜這個工作機會。”

  收入的增加也帶來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單景文告訴北青報記者,他用去年賺的錢,給自己買了一輛8000元錢的電瓶車,還給老婆買了一輛電動車。“大棚距離我家有8裡地,早上6點上班,我跟愛人每天早上5點就得出門,走路就得走一個小時,現在我開電瓶車10分鐘就到了。今年我打算再把家裡的農用三輪車也換個新的,下地干活也方便。”

  他還告訴北青報記者,之前兩個女兒讓他到城裡幫她們照顧孩子,他都拒絕了,因為覺得在蘑菇園干活特別有勁兒,生活也特別有奔頭兒。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在政策和各方力量的幫助下,北灣村的蘑菇園去年試種植首年就已經看到了效果。僅去年7至10月栽培種植的香菇到去年年底,毛收入已經達到16萬元。今年4月,北灣村再次將蘑菇園的規模由5座冷棚增加到10座,預計毛收入將達到32萬元。“雖然由於成本的原因,我們的盈利空間還很有限,但從項目上我們看到了信心,從蘑菇大棚的漲勢上我們看到了‘錢’景。”杜文利說。

  文/本報記者 武文娟

  攝像/本報記者 郭謙

  攝影/本報記者 郭謙

  相關

  拓寬銷售渠道 未來蘑菇園將帶動周邊村殘疾人就業

  北青報記者還了解到,目前,北灣村的蘑菇園銷售渠道依然多為在批發市場上售賣,比較單一。為了拓寬銷售渠道,該村目前也在通過多種方式,擴充銷售渠道,增加銷量。

  杜文利向北青報記者透露,目前,該村已經與懷柔最大的連鎖超市大興發超市達成協議,北灣村的香菇將在近日“走進”大興發超市售賣。同時,北灣村的香菇還將“挂”上貧困地區農副產品銷售平台進行銷售。“到時候我們的香菇就能夠賣向全國。預計在未來兩年內,村裡食用菌生產年營業收入達到70萬元,年利潤總額 40萬元。”

  杜文利還向北青報記者介紹了該項目的遠期規劃,隨著項目的良好發展,蘑菇園將逐漸發展成以香菇、木耳、平菇為主的食用菌生產和規模化栽培的實體推動運作體系。同時,北灣村周邊行政村也都有殘疾人尚未就業,北灣村扶殘助殘基地還將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吸納周邊殘疾人從事勞動,從而推動雁棲鎮北部區域殘疾人扶貧助困工作。

  文/本報記者 武文娟

(責編:尹星雲、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