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油雞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証書

2020年07月31日17:10  來源:  
 

北京市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近日,記者從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獲悉,“北京油雞”正式取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証書。“北京油雞”歷史悠久,曾經是清朝宮廷貢品,文獻有慈禧“太后非油雞不食”的記載。特別是在當地百姓長期精細培育下,依靠北京的地域、自然環境、人文歷史環境成就了“北京油雞”的外貌獨特、肉蛋品質優良,且兼具觀賞性的特點。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14個農產品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証書,其中畜禽產品2個,分別是“北京鴨”和“北京油雞”。

“北京油雞”“三個”特別不一般

“鳳冠、毛腿、胡子嘴,五趾、六翅有特色”,記者在北京市順義區的北京綠多樂農業有限公司見到了傳說中的“北京油雞”,外貌獨特,頭長大鳳冠,嘴長胡須,腿長毛,“三毛”特征非常明顯。更奇的是雞大腿飛節處和爪上長有翅羽,一搖一擺行走似飛舞。再看它的趾,比普通雞多了一個。據了解,“北京油雞”不僅具備罕見的鳳頭(冠羽)、胡須(髯羽)和毛腿(脛羽和趾羽)的“三毛”的特征,還有羽黃、喙黃、脛黃的“三黃”特征。人們常將“三黃”、“三毛”性狀看作是“北京油雞”的主要外貌特征。典型“北京油雞”個體的趾羽為較長的片羽,在膝關節處也長出了長長的片羽,好似每隻雞多長出了兩對小翅膀,有人形象的將此比喻為“六翅”。此外,一般的雞都是四趾,“北京油雞”還具備少有的五趾特征。

北京市畜牧總站畜禽產品檢測室主任王梁介紹,“北京油雞”是我國珍貴的優良地方雞種,之所以能在雞群中脫穎而出,是因為它有三個“特別”:一是外形特別,具有“三黃、三毛”的特點。二是生活方式特別,油雞生活在山上或者林間,自由採食,吃五谷和小虫。它在跑動中攝食,與傳統養雞講究的“多吃少動多長肉”不同,生長速度很慢,一般在50日齡,它才能長到1斤左右,在120天,它才能長到3斤左右,最多不會超過3.5斤。三是肉質特別,香、嫩、鮮。香,雞味濃郁﹔嫩,細膩、滑嫩﹔鮮,營養豐富,口味鮮美。它的肌肉中游離氨基酸,顯著高於其他雞種,每千克達到6.4克,“北京油雞”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營養價值極高。此外,北京油雞蛋口感也非常好。

“北京油雞”“歷史悠久”

“北京油雞”歷史悠久,曾為清朝宮廷貢品。據了解,“北京油雞”較早時分布飼養於朝陽區的大屯、窪裡兩鄉。傳說,乾隆路經京城窪裡小青河時,見到秀水良田,百姓安居樂業,即興賦詩曰:“魚躍破渚煙,鷺飛點節穗,俯仰對空澄,即目愜幽思,窪子稻禾香,天下第一雞。”這裡的“窪子”即指“北京窪裡一帶”,這裡的天下第一雞即“北京油雞”。據文獻記載,清朝時期,李鴻章曾將此雞貢奉給慈禧太后,此后,有了“太后非油雞不食”的記載。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北京油雞”曾被列入“開國第一宴”。1988年,末代皇帝之弟愛新覺羅·溥杰先生親鑒該雞后題詞“中華宮廷黃雞”,中華宮廷黃雞由此盛傳。目前,“北京油雞”保護范圍遍布京郊多地,在京現存欄53.6萬隻,其中種雞存欄27.3萬隻,北京地域范圍內商品代北京油雞存欄26.3萬隻,年出欄商品代油雞131萬隻,年產蛋量0.407萬噸。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就是北京市范圍內的這些“北京油雞”,與北京的地域、自然環境、人文歷史關聯在一起的這些北京油雞才是地理標志的“北京油雞”。

“北京油雞”有了“生命銀行”

“北京油雞”歷史悠久,曾為清朝宮廷貢品,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北京油雞”曾經在北京幾乎“銷聲匿跡”,瀕於絕種。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國外品種的引入等因素,畜禽資源總體呈下降趨勢,保護形勢嚴峻。為留住優質遺傳資源,20世紀50年代初期,北京農業大學曾以油雞為母本,開展了雜交育種的研究工作。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相繼從民間搜集油雞的種雞,從而使這一品種得以保存。目前,市畜牧總站籌建的國家基因庫—畜禽種質資源北方中心, 堪稱畜禽業的一家“生命銀行”,已保存包括“北京油雞”“北京鴨”等優良地方資源的畜禽遺傳資源樣本,保護范圍遍布京郊多個地區。

“北京油雞”顏值好味道鮮

“北京油雞”這個歷史悠久的特色品種,肉質具有鮮香的中國傳統風味,適合中國人烹調風味和習慣。

“北京油雞”的顏值和味道,主要是得益於它的品種的優異。北京市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以及明清貴族對雞的肉質和外貌雙重要求,在當地百姓長期精細培育下,最終形成了外貌獨特、肉蛋品質優良,且兼具觀賞性的“北京油雞”。因為生長周期長,所以雞體沉積大量的營養和風味物質,肉質細膩,雞香濃郁,風味獨特。隻需加鹽清燉,便可香氣四溢,湯味鮮美,採用“北京油雞”燉出的雞湯具有“北京油雞”所特有的香味。“北京油雞”本身雞味濃郁,特別適合於中國傳統的飲食習慣,比如燉湯、白切、鹽焗、瀝蒸等,可充分滿足社會對高檔禽類產品的消費需求。“北京油雞”所生產的商品蛋大小適中,蛋殼粉紅色,蛋黃個兒大,色澤黃,蛋清粘稠,口味純正,無腥味,品質明顯優於普通雞蛋。

同“北京油雞”一樣, “北京鴨”於2017年9月1日正式取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証書,它也是北京市以省域名稱冠名的地理標志產品,同時也是北京市畜禽產品中首個獲得地理標志登記的產品。

“小白眼鴨”變身“北京鴨”

“腦袋又寬又厚,個大純白沒雜毛,烤出來肉酥皮兒嫩。”“現烤現吃,出爐就上桌,吃到嘴裡,外脆裡嫩,肉質鮮美,肥而不膩,入口即酥。”關於“北京烤鴨”的描述,光是聽說,嘴角就留出哈喇子來了。其實,行內人都知道,好味道有訣竅。“北京烤鴨”隻有用的本地產的“北京鴨”才能烤出美味。

“北京鴨”的起源一直有兩種傳說,一是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而來的江蘇金陵的“白色湖鴨”,另一種則是東漢時期張堪輔導百姓種稻時就有的北京東郊“小白眼鴨”。無論起源哪種,都與北京的運河和潮白河關系密切。另外,北京市的氣候、水文、地形特點,為北京鴨的選育形成一個天然封閉環境,尤其是京西,常年有潔淨的清泉,稻米豐盛,水草繁茂,魚蝦成群,對鴨子生長非常有利,自然條件更為優越。在長期培育過程中,造就了北京鴨強健的體質,且很少摻入外血,遺傳性不斷純化和穩定,最終育成於京西玉泉山麓之下的北京鴨品種,全身羽毛純白,略帶乳黃光澤。體型碩大豐滿,體軀呈長方型,構造均勻雅觀。鴨體純白色,無雜色羽毛,喙、跖蹼為桔紅或桔黃色。北京鴨是我國十分珍貴的遺傳資源,是世界肉鴨育種的基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國、美國的育種公司以北京鴨為素材進行商業化育種,先后培育出櫻桃谷鴨和楓葉鴨。

“北京鴨”人工“填鴨”有妙招

做學生的,一般都聽說過“填鴨式教學”,就是出自“北京鴨”的飼喂方式,人們把各種營養物質混合成飼料,一口一口的塞進鴨子的嘴裡,來獲得一些肥美,肌肉豐滿的鴨子。

北京鴨飼養到5周齡左右、體重達到2.4公斤以上時,轉人工填飼,強制育肥。這種方式生產的北京鴨生長期短,皮厚肉薄。這樣的填鴨,才算是有資格接近烤爐的好鴨。北京鴨最大的生產特點是“填飼”,我國南北朝時已有“填嗉”法(見《齊民要術》養鴨的記載)。通過人工“填鴨”法,可以使鴨群迅速積聚脂肪,特別是肌間脂肪,以改善屠體品質,生產出肉質肥嫩、體大皮薄的北京鴨。用填飼過的北京鴨烤出的鴨子,其鮮美程度遠遠超過其他的各種烤鴨,被譽為“北京烤鴨”。《燕京雜記》形容北京烤鴨為“京師美饌,莫妙於鴨,而炙者尤佳。其貴至有千余錢一頭。”

過去喂鴨全靠手工把玉米面、黑豆面、土面等混在一起搓成粒狀的“劑子”,逐隻填飼。后來普遍用上了電動填鴨器,生產效率大為提高,並且由於飼料配比和飼養工藝的改進,鴨的育成期也大大縮短。從此,北京烤鴨遂成為人們餐桌上的常見佳肴,更被親戚朋友持為饋贈厚禮。

“北京烤鴨”全靠“北京鴨”來當家

“北京鴨”是制作正宗的北京烤鴨的唯一原料。以本土生產的北京鴨為原料的北京烤鴨,是享有國際盛譽的美味佳肴,是北京飲食特色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獨特的傳統手工填飼工藝,使北京烤鴨以肉質細嫩,色澤紅艷,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而揚名中外。國際友人來到中國,來到北京,流傳著“不登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更遺憾”的說法,是北京這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一張飲食名片。

“北京鴨”的無形資產價值要保護

“北京鴨”是著名的肉鴨品種,世界上許多肉鴨品種都引入北京鴨雜交改良,為加快商業推廣,將北京鴨定為大型白羽肉鴨的標准品種。由於生產經營粗放,目前,本市60%以上銷售是國外櫻桃谷鴨,但仍然打著北京鴨旗號銷售,由於忽視烤制性能,使烤鴨品質下降,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和北京鴨聲譽。通過實施地理標志保護,証明正宗和純道,便於將地域優勢、產品優勢轉變成市場優勢﹔可以依法維權,打擊假冒行為,使生產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得到保護﹔可以提高“北京鴨”無形資產價值,是一項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農產品地理標志是在長期農業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區域特色品牌,是重要的農業知識產權和農業文化遺產,也是傳統農耕文明的重要體現,發展潛力巨大。將“北京油雞”“北京鴨”申請登記成為地理標志產品,是北京市落實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相關要求的重要體現,也是落實農業農村部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全面提升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相關部署的重要舉措,更是部市共建北京農產品綠色優質安全示范區的具體措施。近年來,北京市高度重視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工作,深入挖掘、培育了獨具地域特色的傳統優勢農產品品牌,包括“北京油雞”“北京鴨”等在內的14個農產品地理標志,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升了農產品品牌質量,也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