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鴿子成就脫貧攻堅大事業

2020年07月27日16:21  來源:  
 

大暑熱,田頭歇。7月24日,一進野谷生態科技園區的大門,一陣陣菜香不時飄來,在清涼的展示大廳裡,北京市高級烹飪技師王雲老師正在現場表演“炒鴿鬆”,香味讓現場觀看的市民不時發出贊嘆聲。

原來,這是一場由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宣傳教育中心舉辦的以“小鴿子成就脫貧攻堅大事業”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在2個小時的時間內,市民參觀了順義區的野谷健康產業集團“野谷生態科技園”,了解硒鴿養殖技術,聆聽養鴿人講述奔赴河北的扶貧故事,觀看以“鴿”為主要食材的烹飪表演。期間有北京廣播電台的同步視頻直播。田間地頭+視頻直播+烹飪科技,生動展示京郊循環生態農業模式為河北阜平脫貧攻堅注入新的活力。活動期間,網絡視頻直播,時長2小時,北京城市廣播到達率19%,覆蓋人群643萬人次,收看人次17萬。

“一隻小小的鴿子將它做成產業,可以穩定就業2000人,年均工資收入5萬元”—這一組數字來自河北省阜平硒鴿健康產業園,它是京冀兩地扶貧協作、攜手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的生動實踐。北京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野谷健康產業集團2018年落戶阜平,和當地共同建起阜平硒鴿健康產業園,採用“龍頭企業+園區+貧困戶”的模式,打造起以肉鴿養殖為紐帶的生態循環產業集合體,為當地脫貧攻堅注入新的活力。

小小硒鴿來扶貧 增收致富作用大

河北省阜平縣位於京西南200多公裡的太行山深處,“九山半水半分田”,耕地面積少,人均不到一畝地,曾是河北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隨著京冀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推進,來自北京的對口幫扶項目紛紛在這裡落地生根。2018年4月,野谷集團旗下北京優帝鴿業將硒鴿養殖項目落地阜平,打造生態循環產業集合體。這裡不僅飼養出了全國首個通過認証的肉鴿原種“天翔一號”,還囊括了包括肉鴿飼料加工、鴿糞加工、中草藥種植、特色餐飲、觀光旅游、食品深加工等一系列產業元素。

野谷集團孫建元對記者介紹,硒鴿基地通過“政府+龍頭企業+園區+貧困戶”的模式,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阜平硒鴿項目達產后可穩定就業2000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0余人﹔另外項目共流轉土地2343畝,涉及農戶1458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20戶。

一鴿勝過九隻雞 富硒鴿子更神奇

來到野谷生態科技園的現代化的鴿舍,一排排鴿舍十分清潔,禽舍糞便的味道很小。一組組大鴿籠上,隔成了一個個小“單間”,每個“單間”裡都住著一公一母兩隻鴿子。工作人員介紹說,鴿子是“一夫一妻制”,配對時,如果雙方沒有互生戀情,很難共同生活在一起。一對恩愛的種鴿,平均八九天才會產一枚鴿蛋,無論鴿肉還是鴿蛋營養價值都很高,自古就有“一鴿勝九雞”的說法。

據國家鴿業科技創新聯盟副秘書長、高級獸醫師李復煌介紹,這裡的小鴿子的特殊之處是富硒鴿。硒鴿通身潔白,鴿肉營養豐富,煮熟的鴿蛋晶瑩剔透。而富硒鴿是“吃”出來的,需要用優質的玉米、高粱、豌豆、小麥等粗糧,配以自有技術產權生產的有機硒來飼養鴿子。

據了解,這裡每年可向市場提供30萬對優質肉鴿,120萬隻高品質肉鴿。為了全方位打造“網紅硒鴿”,助力消費扶貧,本次活動專門邀請了北京烹飪協會副會長王雲現場設計制作硒鴿菜品,演示了“醬燜鴿腿” “炒鴿鬆”“罐燜乳鴿”“紅燴乳鴿”等幾道菜肴,既向市民傳授了烹飪技能,又帶動了農產品銷售。

種養結合模式好 生態循環可持續

記者在走訪時發現,該園區作為北京市標准化生態農業示范園區之一,通過“種養結合”讓農業真正循環起來:以肉鴿養殖為核心,發展循環農業,從種植到養殖再到種植,逐步建立起了一條完整的循環有機農業產業鏈。用優良的玉米、高粱、豌豆、小麥配以專有技術生產的有機硒來飼養富硒鴿﹔用鴿子啄到地上的糧食飼養生豬﹔用鴿糞加豬糞進行無害化處理,發酵制造有機肥,種植糧食、蔬菜、水果﹔將植物秸稈及鴿毛放入沼氣池,沼渣、沼液再返還土壤,提高土壤的營養,減少病虫害。循環農業的生產模式,杜絕了環境污染,保証了產品安全,並可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文、圖:蘇秋芳、邱端、白文軍)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