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作物“保健品” 減少農藥使用

2020年05月27日15:33  來源:  
 

日前,記者從北京市植物保護站了解到,隨著2020年5月1日國務院第86次常務會議通過的《農作物病虫害防治條例》(下稱《條例》)正式施行,植物免疫誘抗技術作為生物綠色防控的新技術,可以提高作物對病害抗性,大幅降低病虫害發生,減少或免用化學農藥使用,是解決環境污染、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農藥零增長的重要途徑。

植保站技術人員介紹,生活中人們預防疾病的最好方法,是在未生病時增強身體免疫力,同理,如何提高作物免疫力,抵抗病虫害發生,減少農藥用量,可巧用作物“保健品”——植物免疫誘抗劑。

植物免疫誘抗劑屬於新型生物藥劑,包含蛋白質類、新型糖類(寡糖類)、微生物誘抗菌類等物質,在作物苗期、開花期、座果期等生長關鍵時期,採用葉面噴施的方式施用,每畝制劑用量50-100ml,可有效促進作物生長、誘導作物提高抗病性,增加產量,改善品質。在作物苗期配合水肥一體化設備應用,具有打破種子休眠、培育壯苗、誘抗寒害病害的效果,同時節省人工成本,減少苗期化學用藥使用。在寒潮、雨雪、高溫等極端天氣來臨前1-2天施用,可有效誘導農作物抵抗不良環境的脅迫。應用植物免疫誘抗技術時需注意選擇晴朗天氣,並加強田間水肥管理,保証農作物進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及養分吸收。該項技術適用於有機農業,不受設施、大田、水培等栽培模式限制,可與授粉昆虫、天敵昆虫、理化誘控等多項病虫綠色防控技術配合應用。

記者從植保站了解到,近年來隨著良好的政策支持,以“噠噠”農服、比奧瑞為主的病虫專業化服務組織,在農作物病虫害專業化防治工作中率先應用植物免疫誘抗技術。技術人員通過田間指導、宣傳培訓等方式推廣植物免疫誘抗技術,該項技術正逐步被農戶接受和認可,已在草莓、番茄和黃瓜等作物上開展試驗示范工作,促生增產、誘導抗病作用效果顯著。自2017年起,植物免疫誘抗技術已累計在京郊30多家蔬菜綠色防控基地內推廣應用,應用面積超過5000畝。

以我市春季蔬菜生產中的番茄為例,位於順義區的北京新地綠源番茄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大面積種植春秋棚番茄為主,每年2月下旬陸續定植番茄,番茄生產經常受到“倒春寒”影響,寒潮來臨時番茄生長緩慢,嚴重時番茄甚至出現停止生長或死苗現象。雨季來臨時,棚內積水嚴重,高溫高濕的種植環境易導致番茄病害的發生。

市植保站技術人員針對上述問題,在合作社內推廣植物免疫誘抗技術,在番茄定植完畢后5-7天,第一次施用植物免疫誘抗劑,並在番茄開花期、座果期和果實膨大期多次施用。技術人員叮囑農戶注意天氣變化,在寒潮、暴雨來臨前提早施用,增加番茄對逆境和病害抗性。應用植物免疫誘抗劑的同時,落實好配套病虫綠色防控技術,如防虫網、色板誘殺、熊蜂授粉和天敵昆虫等綠色防控技術,通過以植物免疫誘抗技術為主的一系列病虫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和實施,不僅有效解決了合作社內番茄生產實際問題,還提高了番茄產量,每畝番茄增產1000-1500斤。通過品質檢測,合作社內種植的番茄中番茄紅素、維生素C、總酸和還原糖的含量均高於未使用植物免疫誘抗技術的番茄,番茄銷售價格也大幅增加,有效幫助農戶增產增收。

據植保站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植物免疫誘抗技術在我市應用正處於起步階段,《條例》對於綠色防控的倡導為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為更好的在下一步工作中推廣該技術,植保站將加強相關技術培訓及宣傳工作,讓更多種植農戶了解、掌握、應用該技術。同時,在作物苗期開展研究工作,針對不同作物的最適濃度、作物苗期長勢和病害發生情況開展系統性試驗研究。最后,在多種作物上開展試驗示范工作,包括在芹菜等葉菜類作物、玉米和甘薯等大田作物、西甜瓜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上開展試驗示范工作,彌補植物免疫誘抗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研究空白,為其推廣應用奠定理論基礎。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