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番茄的品種類別與種植選擇

2020年05月07日16:32  來源:  
 

目前已培育出的番茄品種有多少種?其中,在市面上常見的有哪幾種?

番茄作為世界第一大蔬菜作物,據世界糧農組織統計,自2013年全球每年的番茄總產值接近1000億美元。在我國,2016年1月 1日正式實施了新修訂的《種子法》,其中明確了國家對部分非主要農作物實行品種登記制度,而番茄是進入了第一批非主要農作物登記名錄。所以目前在我國境內,國內、外科研單位、育種企業、育種個人共計登記育成的番茄品種有1078個。

番茄品種按類別分為雜交品種、常規品種。按照用途可以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加工番茄和鮮食番茄。按照果型果色劃分,種類就多了,大果型的有紅色、粉色、黃色還有綠色等。小果型的有紅色、粉色、橘色、黃色、綠色、紫黑和彩條等。為了滿足生產和市場等多方面需求,介於中間的中果型番茄也受到更多青睞。還可以按照果實形狀分,比如有扁圓形、圓形、高圓形、長形、桃形等。

從目前番茄的品種選擇來看,“番茄不如以前的好吃”這種觀點是否成立?主要原因有哪些?

事實上,在番茄育種方面,各國的科學家都在不斷發現和馴化番茄野生種、新品種選育的過程中不斷努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市場對品質口感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科研人員的關注點也從之前的單一重視產量、抗性等方面,轉變為提升風味、口感與抗性產量相結合。

通過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番茄的好不好吃並不取決於糖分,其中果實中蘊含的少量揮發性物質反而對人們直覺認為番茄好不好吃起到了重要作用。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我們進入了一個蔬菜商品化高速發展的時代,為了增加產量、長途運輸和外表美觀,育種家會著重改良影響蔬菜的產量和外觀方面的基因。由於在現代育種過程過於注重產量、外觀等商品品質,導致了控制風味品質的部分基因位點丟失,造成13種風味物質含量在現代番茄品種中顯著降低,最終使得番茄口感下降。

為了實現長距離運輸,很多瓜果類的蔬菜需要被提前採摘。而其中的物質轉化過程其實還在繼續,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后熟”,但是放到低溫下基因功能就會受到抑制,后期的物質轉化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冷鏈運輸、冷藏處理雖然延長了貨架期,但是也影響了口味。

基於上面的原因,大家才會覺得“番茄不如以前的好吃”。

品種不同如何影響口味的不同?主要表現有哪些?(口感、味道、外觀等)。

簡單的說不同的品種是為了適應不同的需求。比如加工番茄品種,主要會成為番茄醬、番茄汁、果蔬汁、番茄果干等加工產品的原料,種植地和生產加工地一般距離較遠,所以加工番茄品種的最大特點就是外皮厚,耐運輸。而且具有抗病性好,有的品種果型整齊還可以實現機械採收,降低人工成本。一般的加工番茄品種鮮食的口感肯定有不具備明顯的優勢。

區別於加工番茄,人們對鮮食番茄品種的口感、風味其實經歷一個曲折的過程,在20世紀70年代,國內的鮮食番茄以常規品種和地方自育品種為主,就地消化對耐儲運、貨架期長等方面不多考慮,還以皮薄多汁為主。90年代之后,由於南北方市場周年生產的需求,鮮食番茄雜交品種更注重了耐儲運、抗病性、抗虫害、抗逆性等方面,食用口感就降低了。21世紀初期,針對鮮食番茄品種品質的改良育種嶄露頭角,包括櫻桃番茄的出現,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茬口的粉果型鮮食番茄、中果型鮮食番茄品種的出現,都極大的豐富了消費市場。

市面銷售的番茄品種,經歷了怎樣的選擇變化?

國內市場上,最初是大家院裡自種的常規種番茄品種。逐漸有了番茄種植戶、蔬菜種植集中地后,市場上的番茄品種主要出現在春季夏季。隨著設施農業發展、高速公路的發展,南菜北運、北菜南輸豐富了市場上的番茄品種。隨著國家對農業園區的一些扶持和引導,一些大中型城市周邊的休閑觀光園區對番茄品種的選擇種植也有影響。番茄作為顏色果型種類豐富、食用方法多樣的蔬菜作物,不僅可以實現現場採摘,還可以配送、購買。所以,選擇好吃的番茄是這些種植基地的首選。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