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紹棠的“瓜樣年華”:解決世界難題 蟬聯13屆瓜王冠軍

2020年05月07日16:26  來源:  
 

在北京老宋瓜園的餐桌上,主人宋紹棠一刀切開一個西瓜,咔的一聲響,坐在桌子四周的人禁不住驚訝地叫起來:“呦!酥的”。“嗯,嘗嘗。”“唔,又甜又酥。”“這才叫西瓜呢。”客人一邊發出嘖嘖的贊嘆聲,一邊豎起了大拇指,為宋紹堂,北京老宋瓜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點贊。

宋紹棠是土生土長的大興人,是龐各庄鎮南李渠村人,一提起他的家鄉,老宋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龐各庄有幾百年的種瓜歷史,《析津志》中也有記載:“每年進上者瓜甚大”。可見,龐各庄西瓜的栽種技藝也是優良高超的。龐各庄地處淨沙土地,水土適宜,西瓜呈墨綠色並有隆起的脈絡而有“黑繃筋”之名,自金代起北京大興的龐各庄西瓜就成為向歷代皇宮進貢的防暑果品。老北京有句俗語“龐各庄的西瓜叫京城”,說的就是這種老北京百姓非常喜愛物美價廉的應時水果,每到夏天西瓜熟了,龐各庄的西瓜就由瓜農趕著馬車一-車車地被送進老北京的果子市、千果店和后來的副食店。龐各庄的“黑繃筋”西瓜,皮薄、籽紅、黃沙瓤,吃起來脆沙甜。相傳慈禧太后就非常愛吃龐各庄的西瓜,而且能識別出哪塊是龐各庄的。歷朝的宮廷宴會也常用西瓜作為“冰食”賞賜眾臣,所以北京人把龐各庄西瓜稱為“貢瓜”。

解決了世界難題 蟬聯13屆瓜王冠軍

老宋談起他回鄉種西瓜29年的“瓜樣年華”,自豪地說:“其實這也是一種緣分。”1982年他沒有考上大學,很自卑,不願意跟父母一樣臉朝黃土背朝天,就開了一個家電維修的修理部。1988年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碰到了北京市水利科學研究所的一個專家,想在龐各庄地區找一塊土地作滴灌土壤消毒試驗,解決西瓜不能重茬的問題,西瓜重茬當時是個世界難題,西瓜不能重茬連作,要隔八到十年才能再回到這塊土地上種,當時老宋的父親正好在研究這個技術,在自己家的同一塊土地上,已經連續種了三年,而且每年不減產量,品質不下降,甚至有所提升。當時專家找到老宋家,就跟他父親談合作,一起共同種,第四年,看看到底能種多少年。於是,老宋為減輕父親的負擔,就幫著父親每天按要求做記錄,還在田裡協助做一些工作,日久天長慢慢地產生了興趣。用老宋的話說,也叫一種“緣分”。1990年,老宋關掉了兩個修理部,回家陪老父親一起種瓜。1993年開始建造日光溫室。作為早春種植,1994年種第一茬早春西瓜的時候,趕上了“五一”開始上市,當時在整個大興地區,甚至是北京地區引起了驚動,因為那個季節根本就沒有西瓜。1997年開始連續參加西瓜擂台賽,每年獲獎,蟬聯13屆“中國西甜瓜擂台賽”瓜王冠軍,總結了一整套實用的高產、高質的種瓜技術。

不斷創新發展

這些年,老宋還一直在西瓜產業當中在不斷引進新的技術,不斷地創新,應該說隻有創新才有發展。2000年的時候開始引進小型西瓜,2001年注冊了商標。在當時,一提起西瓜,就有“中國的西瓜看北京,北京的西瓜看大興,大興的西瓜看龐各庄,龐各庄西瓜看老宋”的說法,老宋瓜園就代表了全國的技術和水平。2003年建完園區后,在老宋瓜園做示范,讓周邊的農民進行參觀學習,相應地再給一些指導。為了使農村、農業、農民發展的更好,老宋每年和南李渠黨支部簽訂承諾書,包括西甜瓜銷售、生產標准輸出、專家技術指導。從2012年的時候開始,按照龐各庄鎮黨委政府的要求,成立了支部+協會的模式,組建“北京老宋瓜果專業合作社”,培訓農民執行綠色、無公害西瓜生產標准。通過這些年黨建的引領,支部+協會的模式逐漸成熟,帶動了一大批周邊農民,利用先進的農業技術,種出了好的產品,再通過好的渠道和好的品牌推向市場,形成了當地的一個西瓜產業。目前,吸納入社社員472戶,土地受益面積達2200多畝,帶動合作社瓜農年增收1500萬元!在扶貧方面,與大興區的對口幫扶區域內蒙古烏蘭察布的察右前旗市簽了三年協議,從品種、技術到產品的銷售,全程為當地服務,從扶貧入手幫當地脫貧。

農民的追求

老宋從光著腳穿上鞋到開上車,經歷了農村、農業、農民幾十年的巨大變化。他說,作為一名農民來說,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事業的一種執著追求,隻有用心做事才能把它做好,他先后獲得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第八屆中國時代十大杰出企業家、60年中國經濟百名杰出人物、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老宋,作為一代人的代表,他們的瓜樣年華,就是要把老一代甚至上幾代的種瓜的歷史,區域的優勢傳承下來。引導和培養下一代瓜農真真正正地把整個大興的西瓜產業傳承下來。充分發揮西瓜節的品牌效應,推動區域發展。

(責編:董兆瑞、高星)